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评《美国的奠基时代》

更新时间  2002-11-22 作者:牛瑞华
李剑鸣教授著的《美国的奠基时代 1585--1775》(该书200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美国通史丛书》的第一卷。美国通史丛书是从1979年开始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组织编写、著名前辈学者杨生茂教授和刘绪贻教授主编的。据主编者介绍,编写这套从书的目的,主要在于摆脱教条主义的影响,尽可能的实事求是地、全面地论述美国的历史,帮助读这了解美国历史的真实面目,从而较好的认识当今的美国(《美国的奠基时代》著者说明,第1页。凡引次书,只在行文中注明页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套丛书的也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美国史整体的研究状况。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带来中美关系的解冻以来,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之后,美国史研究(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迅速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此一强进势头持不衰,以迄于今。(1) 这套丛书正是这一强进势头的丰富成果。这套六卷本的丛书,从1979年开始筹划,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陆续出版,(2)至今已经就绪。可以说,这套丛书的问世为美国史的教学和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李剑鸣教授是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美国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甚丰。除本书外,主要著作还有《文化的边疆》、《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等。这本《美国的奠基时代》是他近年来潜心研究的心得成果。

(一)

《美国的奠基时代》系统的考察了美国独立战争之前近200年的历史。以前国内通常把这段时期的历史叫做“殖民地史”。但是,将美国建国以前的历史称作殖民地史乃是一种以欧洲裔居民的经历为中心的美国史构架。在今日日益浓厚的多元主义文化氛围之中,这种史观越来越不合时宜;尤其是在美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历史日益成为“显学”的情况下。著者通过对美国历史的考察,根据美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把这段时期的历史概括为“美国的奠基时代”。“诚然,如果把这个时期全看成是美国建国的准备阶段,就不免有历史目的论的嫌疑;但美国独立后的历史发展,则确实是以这个时期为基础的。这在这种意义上,可以将这段时期史为美国的奠基时代。”(第2页)经过这近200年尤其是北美社会在17世纪90年代社会稳定下来以后的发展,十三殖民地已由英国的海外拓殖地逐渐演化为具有自立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社会。这表现为人口的持续增长、地域的不断扩大、经济实力的迅速成长、多样性社会和文化的形成,政治自治能力的日益提高。作者在书中考察早期美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时候,比较注重对这一点的阐释。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一条脉络。

本书突破传统的历史仅仅注重政治和外交的模式,对北美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这反映了西方尤其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史学思潮—对经济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重视。以前国内的美国史教材讲到早期史的时候,往往只重视殖民地的创立和独立战争,即使提及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是一笔代过。本书在尽可能的吸收美国和国内最近几十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加以综合的基础上,对“两个世界的相遇”之前的印地安世界和欧洲世界的社会情况和人文地理环境、各殖民地创建之时艰辛生活、13殖民地的土地劳动和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的演进、多样性社会文化的发育和全景式的北美社会生活的描述和考察,试图对独立战争前的北美社会做一系统、全面的考察。当然,对近200年内北美社会作一宏观概括,即使是在美国国内也是很困难的。因为现代史学在社会科学的影响之下出现了“零碎化”的情形,这样“专题著述层出不穷,而宏观综合之作寥若晨星,故人们对局部的了解得越透彻,对整体就越难有明晰的印象”(第15页)。在国内由于资料缺乏等因素,对美国的历史作一综合则更是难上加难。作者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作者对本书的大致构想是:“既然全面综述实无可能,就选取某些重点,力求一点带面,简约的交代北美社会的基本特征,兼及不同人群置身其中的各种情形的变化,着重叙述殖民的居民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立足、求生、取得发展、进而谋求独立的经历。”(第16页)纵观全书,作者对这一构想作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本书共七章,其中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是对北美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考察。在其他的章节中也有不少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内容。第三章是对北美的经济方面的考察:包括土地、劳动力和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农业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北美也不例外。作者对北美土地的占有和开发情况作了考察,包括如何从印第安人手中取得土地、土地的内部分配、土地的投机和初步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十分注重各个殖民地的不同情况,反对大而化之情况。北美的特殊情况(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决定了劳动力的重要性。独立前的北美社会存在着三种劳动力形式:自由劳动和强制劳动和半强制劳动,著者对这三种劳动力的来源、法律地位、劳动情况、经济收入和社会生活作了讲述,在讲到黑奴的时候,还提到了奴隶制的的社会反映,也就是黑人和白人对奴隶制的看法,这反映了新史学对观念意识的重视。北美社会的各殖民地在稳定下了之后,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北美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日益强烈的变化,迅速突破了渔猎和粗放种植的限制,进入了私人占有之为基础、以市场谋利为取向的阶段”(第226页)这是对北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整体概括,著者同时也很重视地域性经济的差异性。北美同母国的经济联系、北美的货币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这一部分的内容。作者对北美经济的差异性、共同性这一对矛盾一直是十分注意的。

第五章 题为“多样性的发育”,是对北美社会和文化的考察。在著者的笔下,北美是一个多样性而又不失主导的社会;是一个繁杂斑驳但又有主要特征的社会(不平等和不均衡性);是一个日益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社会。北美是一个大熔炉,不同的种族、族裔、宗教、文化、性别地位和社会等级的居民聚集在一起,再加上不同的地域和经济生活使得社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不过英格兰属性依然占主导地位,“由于英裔居民在人口中占多数,加上英国在政治上的控制,文化多样性并未改变真体的文化关系格局,英格兰特性仍居于主导地位。从南到北,英裔居民的制度、习俗、语言和生活方式,决定着北美文化的基调。而且,英裔居民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对印第安人进行持续的文化征服,对黑人则实行严厉的种族歧视和控制,少数种族在文化上根本不能对英格兰的特性进行挑战。”(第369页)所以说,北美是一个多样性而又不失主导的社会。北美作为一个新世界,的确有不少新现象(比如社会多样性、流动性等)但和旧世界一样也是一个不平等、不均衡的世界。“殖民地和当时的英国一样,并不是一个人人平等、全体幸福的社会。贫富不均、社会不公、地位悬殊和性别不平等等现象,同样存在于北美社会。”(第391页)再加上种族和族裔的不平等,整个北美社会就更显得不平等和不均衡。在整个北美社会中,上层欧裔白色男人对于其他的弱视群体(印第安人、黑人、穷人、妇女)具有绝对的优势。北美社会还存在着一个自主性不断增强的趋势:人口的增长使社会力量不断增长(尤其是本地人的崛起)、社会地域的扩大,多样性文化开始出现,再加上独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可以说北美社会已经是一个日趋成熟的社会。

第六章“ 社会生活的场景”。 社会史的研究是二战之后西方史学的新领域,而国内的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缺乏和不足的,尤其是关于早期的北美社会史研究。第六章试图从家庭生活、衣食住行、智性生活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描述北美社会的日常生活。在过程中著者尽量避免大而化之,十分注重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尽可能的做到全面、客观。“北美社会一直存在若干彼此分裂而又相互联系的世界:就种族差别而言,白人、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各有其生活的世界;从地域而言,新英格兰、中部和南部社会各有特点;从居民的居住地来看,城市和乡村也是两重天地。在不同的世界之间,社会生活的场景页迥然有别。”(第418页)在具体的内容上这一原则也得到贯彻。在著者的笔下,不同背景的人有着各自的的生活方式。比如在讲到教育时,“不过,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平等。居住地点、经济状况、性别和种族因素,均对接受教育的机会产生影响”(第469页),在提到北美的娱乐的时候“娱乐活动同样体现了阶级、种族和性别的分野……”(第490页)。通过这一章的内容,基本上让人了解北美社会日常生活。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即使在对传统内容的处理上,本书也是另出新意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二、四、七章中 。第一章“ 两个世界的相遇” 涉及的内容即一般被认为的殖民地创建的背景。著者并不是仅仅从欧洲历史的角度出发,把美洲以及印第安社会作为所谓的地理大发现、殖民的开拓活动的舞台和背景来看待,而是把欧洲和美洲放到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考察。“当16、17世纪之交,北美大陆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口:…… 欧洲人的世界和印第安人的世界从此正面接触,发生了经常性的激烈碰撞,北美大陆的面貌也就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要了解这一历史巨变的由来、进展及后果,必须首先对欧洲和北美这两个异若霄壤的的世界,作一个鸟瞰式的扫描”(第17页)。著者还对北美大陆的地理、气候、环境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并同北美社会以后的发展联系起来。著者对北美大陆的大洋港湾、河流山川、平原以及气候作了描述后,提到了这些因素对北美社会历史的影响。“在前工业时代,人类改在自然的能力相对有限,而自然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力则十分强大。”(第36页)这包括自然力对北美物质文化的形成、不同地区的社会差异性北美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殖民地同母国的关系的影响(第36—39页的内容)。这反映了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的一个新的趋势:借用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这一点在国内的历史研究领域还是比较欠缺的。

第二章“ 英属北美的形成 ” 以时间顺序并结合不同地区及社会特征对各殖民地创建、初步发展的经历作了条理的描写。著者并没有把北美社会孤立的看待,而是结合英国的背景来考察北美社会。这表现在1607—1690这一段时期北美社会的动荡和重组。这一段时期正是英国革命和动荡的时期,“在前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两度发生内战,进而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继而克伦威尔建立个人独裁,不久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最后发生光荣革命,威廉和玛丽入住英格兰。殖民地虽远在重洋之外,仍不能避免这些事件的冲击。……所以,英国1642—1689年间的政局动荡和政策混乱,加重了殖民地寻求稳定的艰巨性。”(第151—152页)尤其是1689光荣革命对北美的影响,可以说在北美也发生了一场“光荣革命”:北美几乎所有的殖民地都发生动荡和革命。革命后英国对殖民地的重组,乃是英国对北美作的最大的一次调整,这标志着英国在北美殖民体系的基本确立和北美社会的秩序的稳定。从此,北美社会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第四章“ 政治文化的演进 ”对北美个殖民地政府的形成、母国的控制、自制能力的增强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社会运动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尤其注重个殖民地自主、自制能力的增强这是服务于“奠基”这条主线的。第七章 “独立运动兴起 ”涉及的是历来的研究和教材都十分注重的问题。不过从全书的构想(力求全面的描写北美社会)出发,著者比较客观的看待这一段时期,“在1763年以后的十年间,反英运动虽然是北美历史的主线,但绝不是它的全部。反英运动所冲击的主要是东部延海城镇地区,广大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人们仍然按照原有的节奏劳动和生活。而且,这一时期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意义深远的社会运动:跨大西洋的移民出现新的高潮;内陆的拓殖和土地投机热火朝天;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展;一些边疆居民想东部权势集团发出了挑战。这一切和独立运动一道,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第503-504页)对独立运动兴起的解释,著者从长时段的角度进行考察。“1763以后殖民地的兴起的独立运动,乃是一系列长期变动的结果。北美社会经历一百多年的演进,已经成熟到独立和自主的程度,这是这种独立性,构成了政治独立的渊源和基础。”(第503页)

(二)

本书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西方史学(主要是美国史学)新的发展趋势,借鉴新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这是本书的主要特点之一。“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在20世纪可以说是一世界性的现象,而且尤以美国为甚。……受社会科学的鼓舞和影响,美国史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从政治、外交到经济、社会,从英雄人物的活动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从事件到心态,多成为历史领域的研究对象;其次是理论和方法的革新,引进了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3)新的领域的开拓以及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的确给史学者们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像上面提到的“零碎化”。著者在书中十分重视对历史新领域的研究,对北美的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给予系统的考察。对于新的理论和方法借用也有体现,比如对地理、环境因素的重视。同时,对北美社会的历史尽量加以综合。本书是一本专著,一本对对近二百年的历史,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的专著。

(2)本书尽可能的吸收美国和国内紧急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但并非简单罗列而是加以综合整理、严谨地道。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历史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要 有严谨可靠的资料。 从本书的索引、中英文参考书目上可以看出来,著者引用和参考的大部分是美国国内整理的一手的资料和专门的专题研究。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著者在引用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而不是照搬照抄。比如关于向北美移民的原因,著者列举了国外研究的成果,自己加以整理,给人一个较为明确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关于移民的鼓动宣传的背后掩藏者深层次的原因:经济因素、宗教因素和国民性格,但并不绝对化和大而化之,而是主张具体问题具体研究“不过经济或宗教方面的解释,对于不同的移民群体和不同地区的移民,并无一成的不变的适用性,……可见,推动移民的因素因地而异、引人而异,在分析因民的具体动机时,应当注重地方因素和个人情况。”(第87页)

(3)本书对北美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作了很好的解决:多元文化主义之间的关系、北美社会文化的英国属性和本土性、社会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处理贯穿全书,这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7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国内社会力量的变化,多元主义文化也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多元主义承认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反对将白人文化定于一尊,承认和尊重少数种族及其文化,将各种文化作为文化的成分而加以平等对待”(4)。在多元主义的影响下,美国的史学界越来越倾向于将美国历史看成是各种族、各族裔和其他人群的共同的历史,早期史也不例外。那么各个文化(白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妇女等)在美国早期发展中的作用是怎么样的呢?美国国内的情况时这样的,“美国历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多样性,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注意,具体研究印第安人、黑人、妇女非英格兰裔移民的历史著作,更是不胜枚举。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趋向:给予多元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注重非英格兰裔群体对早期历史的影响。还有的学者将美国文化、非洲文化和欧洲文化同等对待,把它们视为为美国历史的共同渊源。”(第3—4页)著者认为“这显然是对过去研究倾向的反拨……但是交往不可过正。在讲述北美早期历史时,如果撇开印第安人、黑人和其他非英格兰裔居民的经历,固然是一个极大的欠缺;可是,如果讲这些群体摆在和英格兰居民同等的位置,也存在着扭曲或肢解历史的危险……在这时各个重组合族裔在北美历史中的作用的同时,不宜对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作等量齐观。”(第4—5页)在上边的内容概括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第一章就对两个世界相遇之前的印地安人世界作了系统的考察,但欧洲特别是英国的活动占据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在“多样性的社会”中提到北美是一个多样性而不失主导的社会;在“社会生活的场景”中对黑人的家庭生活、衣食住行和生活质量作了考察,但仍以英裔居民的活动为主体;在“土地、劳动和经济的发展”也提及了黑人的劳动和生活。

第二个是关于独立前的北美社会和文化的性质的问题。“多数学者承认,美国文化再根本上源自英国和欧洲;但分歧在于:一直到北美的英国和欧洲文化是否发生了异变?变异发生于何时?变异的程度如何?导致变异的因素是什么?”(第5页)著者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北美文化的确是英格兰传统在新大陆转化和变异的结果,而且在很长时期内保持了英格兰的属性,但促成转化和变异的根本因素,并不是被动和消极的环境,而是众多种族和族裔及其文化的互动。这个过程渐进而漫长,很难给定一个确切的日期。”(第8页)这里的文化,应该是广义的文化。全书的内容一直注意北美同英国的联系:殖民地在1603—1690年间因为母国的变动带来的“动荡和重组”;经济生活中同母国的经济联系;政治文化的演进中各殖民地与母国相似的政府的形成和母国的政治控制;多样性的发育中的英国属性的主导性;文化生活中精英分子可以模仿英国等等。但北美社会自主、自立性的发展趋势,日渐成熟和独立的北美社会才是本书的重点。并且在书中也一直强调北美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进,已经成熟到独立和自足的程度。1690年社会稳定下来以后,经济不断发展和成熟,政治上自治能力不断增强,多样性的社会和文化开始发育,共同体意识产生等等。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北美社会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差异性和共同性。北美社会一开始并不统一,“它们的建立有迟早之别,移民来源各不相同,各自的地域界线分明,各有其自成体系的政治结构,在经济、文化、宗教各个方面也有程度不一的差别。”(第8页)所以考察独立前北美社会的历史认识到差异性是十分必要的。但各殖民殖民地还是有共同性的:在个殖民地英裔居民都占多数,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政治体制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渊源,保持了极大的共性。这一共性乃是一种强劲的粘合剂,将十三个存在着社会差别和利益分歧的殖民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能够包容差异和多样性的共同体。(第10页)通过上面的内容概括可以看出,在书中对北美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考察中一直十分注意各地的差异性,反对大而化之的倾向。但同时对共性也较为重视,各个殖民地基本上在1690年以后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经济生活虽然各有差异但进本上都从粗放的渔猎经济进入了私有制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的阶段,并且得到的了一定的发展;政治上基本上都以英国的制度为模式;社会文化上虽然多种多样,但还是以英裔居民的文化为主导的等等。这些都可以当作北美社会的“黏合剂”。

(三)

在目前国内关于美国早期史研究较为缺乏和薄弱、当前的学风浮躁的的情况下,像《美国的奠基时代》这样一部宏观综合而又体例严谨的早期史专著的问世,无疑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美国使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关于美国早期史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延续近二百年的殖民时期的历史奠基了美利坚文明的基石,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十分薄弱(而美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恰恰十分深入),严重制约了我国美国史研究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5)本书著者认为“国内的美国史学界对早期史关注的程度和所取得的成就,显然与早期史的重要性并不相称”。而“在美国史学史上,早期史曾是一个大家辈出的领域,许多尚未人提及的史学家,如乔治.班克.罗夫特、弗兰西斯帕克曼、赫伯特?噢斯古德|、查尔斯?安德鲁斯和劳伦斯?亨利?吉普森都在这个领域建立了卓著的学术声望……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早期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地方史、妇女史和少数族裔史的研究。写出了足可汗牛充栋的著作,人们对殖民地历史及相关问题的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第14—15页)齐文颖教授也一直提倡加强对美国早期史的研究,“开展这些课题的研究,是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在美国史教学与研究中对近200年殖民地时期仅看作美国革命的背景的旧框架的突破。我们是把它作为美国历史的一个独立的阶段来看待”。(6)

国内美国史学界第一部美国早期史的专著,是黄绍湘教授在建国后出版的《美国早期发展史》(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学者加强了对早期史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论文和专题研究和译著,但一直缺少一本综合性的通史专著。虽然80、90年代也翻译了不少国外早期史的专著(7)。但这些专著大多是70年代以前的,还没有完全反映美国史学的主要成果和新趋势。《美国的奠基时代》应时之需,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为美国早期史的教学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虽然作者力求全面,但效果并不好。比如在“社会生活的场景”一章中,著者提到北美一直存在几个彼此分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世界。但处理得并不理想,对印第安人的生活以及农村的生活很少提及。在“独立运动的兴起”一章中提到独立运动并非当时历史的全部,还有一些其它的社会运动,虽然提及但并没有讲述。还有就整本书而言,对非英裔居民的活动涉及的相对不足的。

注释:

(1)参见杨玉圣:《美国史研究:回顾与思考》,《世界史研究年刊》1996年第2辑。

(2)《美国通史丛书》出版的先后顺序是:刘绪贻教授主编的《战后美国史》(1989年);丁则民教授主编的《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990年);张友伦教授主编的《美国的独立与初步繁荣》(1993年);刘绪贻教授主编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94年);余志森教授主编的《崛起和扩张的时代》(2001年);李剑鸣教授著的《美国的奠基时代》(2001年)。

(3)关于美国国内史学的情况,参见李剑鸣:《关于20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

(4)同上。

(5)同(1)。

(6)参见齐文颖主编:《美国史探研》,“前言”,第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7) 80、90年代翻译的关于美国早期史的专著主要有: 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查尔斯.比尔德等著《美国文明的兴起》(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开拓的历程》三联书店1991年版,《美国人——殖民地的历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这是同一本书,只是译本不同);r.c.西蒙斯著《美国早期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伍德著《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