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美国政治战略制造的经济对手

更新时间  2005-07-01 作者:杜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向巅峰状态攀登,但其全球战略和安全利益却受到苏联阵营的威胁。为此,在欧洲和亚洲,美国分别培植和扶持同盟力量,以借助它们阻止和遏制苏联扩张势力的蔓延。

以经济援助扶持欧日

  在欧洲,杜鲁门政府实施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为西欧的战后重建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从而为防止苏俄势力向西部欧洲的扩张构筑了一道防线。

  在亚洲,美国原本并不愿意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但由于看到苏联在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存在,美国便开始大力援助日本重建,包括提供大笔资金,为日本初级工业品开放市场,以及放弃战争索赔要求,等等。

  西欧和日本后来的复兴与崛起,是美国援助他国进行战后重建的最成功范例,更是美国最终赢得冷战胜利所不可缺少的战略部署。

  可是,在另一方面,在美国模式里复苏起来的西欧和日本,反过来却在经济上对美国本身构成了严峻挑战。在上世纪结束之前,美国在全球贸易中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正是它自己精心扶持起来的这两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在80年代,财大气粗的日本人出手阔绰,动辄就将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象征纳入自己的名下,包括好莱坞的环球电影公司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还有洛克菲勒中心以及加州珮布尔海滩度假胜地。此时,日本人一扫战败国的心理阴云,而美国这个老大哥却尝到了矮人一截的滋味。

以经济融合改变中国

  在欧洲和日本之后,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的成长和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伴随着美国的政治战略而出现。

  由于美国把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视为威胁,因此,从邓小平开创的倾向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的战略家们再次看到了推广其自身价值观的机会和希望。“一个稳定、繁荣和强大的中国符合美国和世界的根本利益”,这是尼逊总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所公开表明的基本立场。

  因此,中美建交之后,美国在试图以政治手段改变中国的同时,在更多时候则把经济领域作为突破口和重要途径。即使1989年天安门事件使华盛顿的战略家们感到极度失望,美国政府也一直没有真正放弃过以经济接触政策,来促使中国在政治上转向西方的努力。

  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是克林顿政府在“建设性接触”政策之下,把困扰双边关系的对华最惠国待遇一劳永逸地予以解决。在此基础上,在布什总统上台之后,中国最终加入世贸组织。

  美国如此做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希望通过经济渗透、经济融合和市场经济的力量,促使中国社会最终抛弃既有的政治价值观,改而认同和拥抱美式自由和民主体制。

  毫无疑问,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确实在发生影响深远的潜移默化。尽管政治改革的速度不如美国的期盼,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实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除了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包括在中美交往中的某些霸权行径感到不满和反感之外,中国普通民众对美国的好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欣赏以至于崇拜美国的心态,就像可口可乐一样在很多年青人体内流淌。

  再经过一二代人时间,美国在单纯的意识形态方面,恐怕再也找不到“中国威胁”的影子,因为越是往后,中国年青人在价值判断上就越容易与美国人趋同。假若这就是经济现代化所导致的社会主流意识,那么,美国就足以自豪地宣称,在以经济手段追求政治目标的过程中,它终于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

美国“叶公好龙”惊慌失措

  然而,就像在对待战后日本和西欧一样,美国也必须无怨无悔地为这一政治目标付出必要的成本和代价。既然想要促使中国社会认同和接受其价值观,它就必须首先允许中国在经济上崛起和强大。不仅如此,它还应该容忍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作为一个领土和人口远远超过日本和西欧的庞大国家,中国在经济和贸易上将有可能对美国构成更大的挑战。

  可是,从布什政府、国会和其他政界人士来看,美国显然并不情愿,至少还没有做好这种心理准备。最近以来,美国政界对中国企业并购美国公司,特别是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公司所作出的惊慌反应,就表明了美国对华战略的自相矛盾。它不禁使人怀疑,美国似乎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样的中国才真正符合它的利益。

  在中海油竞标之前,联想集团已经把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揣入囊中,而海尔集团也在对美泰公司跃跃欲试。美国对中国快速崛起的不安早已有之,现在看到中国企业竟然纷纷跨洋过海,大手笔收购他们的名牌企业,自然更容易使他们对中国产生饿狼扑食的幻觉。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对美国人惊呼的“中国威胁”,中国倒不必处处较真。

  然而,不论是威胁还是合作伙伴,中国正在崛起的事实,恰恰是美国人过去一直公开期盼和推动的结果。美国人必须承认,中国目前的整体发展方向,包括参与自由贸易竞争,拥抱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国有企业效法西方管理模式,甚至包括目前的跨国并购,不仅统统符合美国所竭力推销的理想和价值观,而且实际上也是在追随美国的模式。

  现在,“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美国这个好龙的叶公反而失其魂魄,惊惶失措,究竟是何道理?

  很明显,美国对中国的政治战略虽然有成功之处,但同时也给自己提出了新的难题。美国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好之不得,恶之不能,既不想等闲视之,又无法有效遏制。中海油收购案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其中缘由与此大有关系。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