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孙洁琼:《美国文明》述评

更新时间  2005-08-13 作者:孙洁琼(

--------------------------------------------------------------------------------

时间:2005年8月11日 作者:孙洁琼(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来源:美国政治与法律网

钱满素教授著《美国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是一部全面地系统地介绍美国文明的专著。作者以文明为维度、以历史为线索使我们对美国有了新的认识。本书的重要意义与其说是解决美国文明是什么的问题,不如说是开拓了什么是美国文明这样一个新的学术领域。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演进的历史,“从同类相残到阶级斗争,从氏族组织到建立国家,从城邦林立到大国并存,从石器时代到铁器使用,从仇杀到战争,从战争到谈判与对话,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从武力占领到经济渗透,从啸聚山林的反抗到争取人权的斗争,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制度到代议制民主,从孤立分离到形成世界体系,等等,都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人类逐渐觉醒的反应,体现了人的理性。” [1]谈到对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研究,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像马克斯•韦伯、阿诺德•汤因比、费尔南•布罗代尔等等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大量著作。而近年来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文明”讨论热,应始于塞缪尔•亨廷顿在1993年发表的名篇《文明的冲突?》,他用文明的冲突解释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给世界各国学术界带来极大的震撼。然而,总的说来,包括美国文明研究在内的世界文明研究在我国还很不够,正如汝信先生在本书总序中所指出的,“我们还缺乏对文明和文化问题的总体研究,没有把这种研究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起来,对国外有关文明问题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一般地说,我们对世界文明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迄今还没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系统地、较全面地研究和论述世界闻名的发生和发展的著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编纂了一套世界文明大系,《美国文明》即是其中之一。

文明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早已出现,《周易•乾卦•文言》中就有“天下文明”之说,用以表述社会的开发状况和指称美好的事务等。在西方,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tas”意即公民的、有组织的,指公民的品质与社会生活的规则。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将要达到的那种有教养、有秩序、公平合理的高级发展阶段。19世纪初由于人种志学、考古学和旅行家的发现,人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古典文明,出现了对文明的新观点,即认为文明不仅存在于未来,也存在于过去,不仅存在于西方,也存在于东方[2]。在亨廷顿看来,“文明是一个文化单位,是最高的文化群体,是范围最大的文化认同,文明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种族或民族,而是宗教。” [3]从这一定义出发,亨廷顿将美国文明划入欧洲文明的范围。与亨廷顿的看法不同,这一套世界文明大系对文明的定义范围更为广泛,即把“文明”理解为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指占有一定空间的(即地域性的)社会历史组合体,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即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这种定义是比较流行的定义之一。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文明定义为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日本启蒙学者福泽渝吉认为:文明的涵义“既可以作广义讲,又可以作狭义解释。若按狭义来说,就是单纯地以人力增加人类的物质需要或增多衣食住的外表装饰。若按广义解释,那就不仅在于追求衣食住的享受,而且要励智修德,把人类提高到高尚的境界[4]。

在《美国文明》一书中,钱满素教授认为,作为一种人类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美国文明可以被视为宗教改革后的欧洲文明在北美的变种,以英国人为主的移民将自己的文明移植到这里,在不同的环境中,旧文明演变为新文明,英国的体制和理念在改造后成为美国文明的核心,随后不断地得到其他各族移民所带来的文明的补充和现实挑战所带来的纠正。美国文明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历史短,只有不到400年的发生和发展时间。二是非原发性,它是以欧洲文明为主的各种世界文明在北美碰撞、交融而产生和发展的。

《美国文明》一书共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从而从多视角展现美国文明的方方面面。

本书上篇主要写美国文明的历史形成与发展。作者分殖民时期、革命时期、西部扩张与南北战争时期以及20世纪美国四个阶段描写了从地理大“发现”后,英国开始向北美移民直至20世纪美国一跃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的近400多年的历史。第一章殖民时期,简略讲述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北美大陆开始为欧洲人所知,英国于15世纪末开始涉足北美直至17世纪大量移民,建立十三殖民地的过程,并讲述了殖民地的政治(自治政府)、宗教(宗教宽容、宗教自由趋势)、经济(南、中、北三大经济模式)的情况。第二章革命时期,不仅详细讲述了美国革命的全过程,还涉及到合众国筚路蓝缕的初创阶段,其中详细讲述了宪法的制定、经济政策的争论、早期党争等情况。这一部分最后还写到杰克逊执政后,政治民主、经济、社会改革等情况。第三章西部扩张与南北战争,主要讲述了西进运动,由此导致南北矛盾的激化,对奴隶制的争论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本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最终宣告失败的南方重建及内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等问题。第四章涵盖了20世纪美国的发展历史,描写了颇有争议的进步时代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改革,跨越一战、二战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与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的冷战,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变革等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这一章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内容多,既勾勒出主线,又注重细节,很不容易。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动态地呈现了美国文明作为一种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形成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第四章“20世纪的美国”中“合众国50州”这一节,分东北部、南部、中西部、西部四个区域简介50个州的情况,包括州的历史、首府、特色等,与本章并没有紧密的联系,考虑到美国文明是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这一部分要是独立成章,可能更为合适一些。

在本书中篇中,作者将美国文明的表现形式归纳为移民社会、美国民主、经济与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四方面,以历史为线索分别叙述。第五章主要讲移民,移民是美国文明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作者在本章分析了不同时代移民的背景、原因,讲述了殖民地时期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直至当今仍绵绵不绝的移民浪潮这一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移民史,与此同时还相应介绍了美国各时期移民政策的变化。划分土著、欧裔、非裔、亚裔等各大族裔分别讲述其在美国发展的历史,描述了从大熔炉的民族大融合思想到当今各族裔一体多元格局的变化过程。第六章主要讲述美国民主政治,主要介绍目前世界上使用最长久的成文宪法——美国宪法的内容、制订以及随时代不断修正的过程。此外,作者还选取联邦制、独立的司法制度以及相互竞争的政党制度等方面的历史变迁,来诠释美国民主政治。第七章主要讲述美国的经济与科技,从建国前附属于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到1812年后的工业革命,内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成为超级大国,在经济、科技处于世界首位的过程,美国由自由主义经济体制向国家干预与市场运作并存的体制的过程。最后,还描述了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美国的经济现状。第八章分教育、文学、艺术、传媒、电影等方面以历史为线索概括美国文化、教育状况,语调轻快,深入浅出。

在本书下篇中,作者重点论述美国精神,对美国的宗教和主要哲学与社会思潮加以具体探讨,说明作者对宗教与哲学在美国文明中的地位十分看重。在第九章中,作者采用纵横交叉的方法,一方面从殖民地时期清教、18世纪大觉醒直至工业化后宗教的多样性发展用历史角度来描述,另一方面,分新教、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以及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印第安人宗教等不同种类来分析。第十章中,作者将美国哲学与社会思潮总结为超验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四大类分别讲述,阐述这些思想经历各个时代的演变及其影响美国人行为与心理准则的过程。

从全书内容来看,作者显然持进步主义文明论观点,即认为文明是一种相对进步、高级和好的东西。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作者对美国几大传统的总结上:第一,美国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移民社会,人民有开放的心态,彼此宽容,和平相处。第二,美国人普遍认同的观念就是以自由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包括对自由的追求、对自由的保障以及个人主义和平等的观念。第三,美国的历史进程具有和平改良的传统。

从总体来看,《美国文明》初步构建了一个自成体系的美国文明框架,在这一体系中,有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直接背景(历史),有文明的表现形式与核心。但这种结构也并非没有问题,起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各部分之间没有内在有机的联系,造成了重复或遗漏的情况,如在美国文明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中按时间顺序讲述了美国政党的起源和发展,在美国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民主政治中又要从头捋一遍,如作者所说,用30万字概述美国文明显然很吃力,如果又花费不少笔墨用于重复,岂不可惜?再有,在美国文明的表现形式中,本书没有对美国史学的概述,美国历史虽然不长,但美国人对自己历史的兴趣与研究却毫不逊色于其他任何国家,美国有和平改良的传统,其重要原因之一正是与其对自身历史不断反思、汲取教训有关。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学术、普及兼顾的成功之作,知识容量大,行文简洁,几乎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书或者已经有专门的研究著作。与此有关,从史学的角度来看,本书的缺失也在所难免。

第一,关于《五月花号公约》。作者在讲述早期英国向北美移民时提到,最早去新英格兰的101人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木船到达普利茅斯,这些人是清教中的独立派,到达北美后,严寒饥饿很快夺走一半人的生命,普利茅斯的移民被称为“朝圣者”,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很少与外界接触,虽然“五月花”成了美国移民的象征,但他们对美国历史的实际影响并不大。这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作者忽略了《五月花公约》,而这正是解释“五月花”成为美国移民象征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五月花号公约》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无论是美国和我国学术界都很重视。《五月花号公约》郑重宣布:“吾等越海扬帆,以在弗吉尼亚北部开拓最初之殖民地,因此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并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总体利益的一应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及公职,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5]它虽然不是一个完备的法律条例,但确实是一个具有民主、自由精神的意义重大的历史文献(新英格兰的移民以清教徒为主体,清教虽然是一个宗教派别,但在北美环境中不得不成天同世俗事务打交道。宗教中的民主成份也促成了世俗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五月花号公约》就是这种民主化的第一个重大步骤。)它所确定的原则为当时的移民自觉尊奉(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建立起来的殖民地以城镇为基层的行政单位,在城镇里实行《五月花号公约》式的直接的民主管理),对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有深远影响,乃至后来有人称之为“北美民主的一块基石”。[6]

第二,关于拉美革命的起因。作者认为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民族独立战争,也包含着一场与独立平行的真正的社会革命。受其影响,1810年后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在拉美兴起,各殖民地纷纷成为独立的国家。先不说从1776—1810中间相差30多年,就拉美独立运动的暴力和激烈形式而言,它其实与法国大革命及其错综复杂的进程的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只提美国革命对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恐怕有些片面。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其他学者的解释更为全面、更令人信服,“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其了推动作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人权宣言》等的传播,促使当地各族人民的民族以是日益增长,为拉丁美洲的大规模革命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7]

第三,关于《独立宣言》。作者对《独立宣言》的意义与影响有深刻的认识,认为《独立宣言》是成为美国立国精神最重要的文献,影响极为深远,它不仅为当时的美国革命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目标,而且影响到美国的未来,它的精神成为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也推动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革命。但这里涉及一个非同小可的史实问题,作者写道:“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通过了《独立宣言》,这一天便成为美国的国庆日。”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早已被学者证伪了。北京大学齐文颖教授认为,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历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个殖民地陆续宣布独立,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联合起来,共同发布《独立宣言》,进而取得13个殖民地的全部独立。将7月4日这一美国为庆祝《独立宣言》通过而规定的“独立日”说成是美国的“国庆节”,是不恰当的。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进一步考证,1776年7月4日是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时间,而非北美13殖民地实际宣布独立的时间,后者应该是1776年7月2日。[8]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无疑还是采用“独立日”更为恰当一些。

第四,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性质。作者认为新政的表现表明美国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只见走出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同时保持社会民主和个人自由。这是一种新的看法,但按照学术界的一般解释,新政“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它是为了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实行的一种调整措施。……新政措施并不是要触犯私有财产制度,推翻资本主义搞社会主义。”[9]“新政的实施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标志着垄断资产阶级管理经济开始趋于成熟。新政措施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措施,它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办法来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一方面复制或抑制垄断资本的某些方面,另一方面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作必要的让步,提供就业机会,阻止危机发展,减轻危机影响。”[10]资中筠先生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新政是美国政府职能的一次大转变,即从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变,从政府尽量少管事的观念向多管事转变。新政以后,政府承担了一系列新的职责,如保证人民免于匮乏、提供“社会安全”、政府成为调整劳资关系的中介者等等。从本质上说,新政是在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其政治制度、市场规范、法制传统都经过几百年的磨练,臻于成熟的历史阶段产生的。新政固然是一场深刻的改革,但不是一种突变,仍然是美国渐变的改良长河中的一大站。[11]

第五,关于“共和党”问题。《美国文明》提到,在建国之初,由于汉密尔顿深得华盛顿的信任和支持,他的政见支配着国内外政策。杰斐逊和麦迪逊在反对他的政策时,不得不联合起一个公开的反对党派,在1791年底创办了自己的一份报纸《国民报》,很快便开始自称“共和党”。此后,本书一直沿用共和党这一名称,直至第三章才提到,在内战之前的1854年内布拉斯加法案通过仅6周内,一个新的政党——共和党已经组成。一般说来,对美国史和美国政治了解较多的专家们当然知道这两个共和党的区别,但对那些想通过《美国文明》来了解美国文明的人而言,就不免一头雾水了。“民主共和党初期称共和党,因为他们认为联邦党是反对共和制的,他们是维护共和制的,绝大多数美国人也是支持共和制的,所以他们就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真正代表。后来,民主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和拥戴,有些共和党认开始称自己为民主党,有时两个名称交替使用,有几个州的共和党则使用了民主-共和党的称谓,到19世纪20年代通称为民主共和党。为了与1854年成立的共和党相区别,后人常在其名称前面贯以领袖的名字,称杰斐逊的共和党。”[12]其实在第6章“美国民主”政党这一部分中作者也说得很清楚:政见的不同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派系,1793年杰斐逊辞去国务卿职务,回到弗吉尼亚。他的追随者们自称民主共和党,暗指对方赞成君主制。……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两党制。1824年大选时,四个候选人全是民主共和党。亚当斯获胜后任命克莱为国务卿,杰克逊一派立即怀疑这两个候选人幕后有交易,感到愤愤不平。民主共和党由此分裂为两派:国家共和党(后自称辉格党)和民主党,这两党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真正的全国性的大党,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两党制。1854年,北方两党中的反奴派联合,成立共和党,1856年第一次参加大选,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民主党与共和党对立标志着美国第三次两党制的成熟。看来,将民主共和党与后来的共和党做一简单的区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对本书而言,因其知识读本的普及性要求,对其注释似不宜过高要求。全书共有39个注释,前九章里只有两个,似乎不太平衡。再者,注释应该具有内部的一致性,比如,既然给“吉姆•克罗”(第81页)做注,那么似乎就应给“伤膝战役”(第210页)作注;既然给爱默生、皮尔斯的话作注,那么也就应该给贝尔(第415页)和马尔库塞(第419页)的话作注。

本书的插图,独具匠心,赏心悦目,但从图文并茂的角度说,似乎少了些,读之观之尚不够过瘾。

注释:

[1] 刘宗绪:《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论纲)》,见刘宗绪著《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9页。

[3]王缉思:《“文明冲突”论战评述》,见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页。

[5]j.艾捷尔编:《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赵一凡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6]详见张友伦等:《美国社会的悖论——民主、平等与性别、种族歧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刘祚昌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高教出版社2001年版,第401页。

[8]详见齐文颖:《〈独立宣言〉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吗?》;杨玉圣:《〈独立宣言〉史事考》,均载齐文颖主编《美国史探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10]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第160页。

[11]资中筠:《也谈罗斯福“新政”》,《资中筠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国政治与法律网(www.ciapl.com)发布 2005年8月11日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