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希拉里的“抱怨”与奥巴马的“得宠”

更新时间  2008-07-10 作者:余志森

    美国总统预选风云变幻莫测,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面临对手奥巴马连胜11州 “像龙卷风一样”把选票“吸入荷包”而处境岌岌可危。 3月4日,希拉里虽板回3州,绝处逢生,但仍处在背水一战的悬崖上,前景依然难料。

    为什么奥巴马在“超级星期二”中能连胜对手?希拉里抱怨新闻媒体对她“不够友善”而对奥巴马却“青睐有加”。预选以来奥巴马几乎成了媒体“宠儿”,传媒不仅让奥巴马“搭免费车”,而且有关奥巴马的正面消息高达81%,希拉里却只有51%,有关前总统克林顿的报道竟70%为负面。希拉里指责《周六夜现场》节目简直是在讨好奥巴马,“我们应该问问奥巴马在这个节目里是不是感到很舒服。”她责问主持人:“为什么每次都是我首先回答问题。”希拉里的抱怨事出有因。美国是世界上新闻媒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美国约有1700种日报,7000种以上的其他报纸,1.9万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9000多种杂志或定期出版物,全国约有1.25亿台电视机,进行总统竞选时,有1亿以上的美国人观看电视。估计每天美国人要购买6300万份被称为“民主的《圣经》”的报纸。电视已越来越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导因素。” 新闻媒体对美国社会与民众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以致美国学者加里.沃塞曼说“与掌握政治权力的三个官方部门相抗衡的新闻媒介常常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

    新闻媒体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影响力尤为凸显。据美国专家的研究,在全国大选开始前和开始后的阶段,有关总统的竞选活动“均被传媒报道控制”,新闻媒体甚至有能力限定总统竞选中政治辩论的范围,分清政治上那些是重要与不重要的问题,因此广大美国民众是通过传播媒介这面起“过滤作用”的透镜认识竞选过程的,而能把信息传达给美国公众的传播媒介,“它也同样有本事去制造或歪曲我们看到的形象。”这对总统竞选人当然至关重要了。

    为什么最近一些美国新闻媒体会厚奥而薄希呢?这与新闻媒体的运作动机与手段分不开的。美国学者认为新闻媒体“往往将总统的预选当作‘赛马’,把公众的注意力奖励给那种最上镜和最善吊胃口的候选人。”奥巴马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政坛新秀,是媒体上的新面孔,又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帅哥”,不少专家看好奥巴马这匹黑马,他自然成了“最上镜和最善吊胃口”的了。而年逾60的政坛“老手” 希拉里曾是风靡一时的“第一夫人”,是媒体的老相识缺少新鲜感,加上她那“铁娘子”硬派形象在其他国家可能是赢得选票的优点,但在美国却成了她失分的因素。最近《纽约时报》用计算机网络专家的术语形容他们两人:奥巴马像是年轻、时尚的象征——苹果计算机的mac,而希拉里则是代表传统的pc,形象、传神、风趣。新闻媒体在运作中态度“变化无常”难以捉摸:对于它们心目中的英雄,“往往‘纵情欢呼’ ”,而对于某个竞选人的一时失言则“紧抓不放”。难怪希拉里要抱怨了。

    新闻媒体厚奥薄希在某种程度上流露了一些美国人对待妇女与黑人的差异的“潜意识”。美国妇女与黑人的解放都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奋斗道路,但黑人解放运动斗争更激烈、范围更广泛、震撼更强烈,甚至还不断鼓励与支持妇女的解放。确立黑人选举权的第15条宪法修正案在1870年生效,确立美国妇女取得选举权第19条宪法修正案在1920年生效,足足迟了半个世纪!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又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的黑人领袖小马丁.路德.金成为美国人最崇拜的偶像之一,美国政府通过的《民权法》保证了黑人选举权的实施,随后出现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与社会运动,使美国人心目中的黑人形象与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而美国妇女虽然获取了选举权,女权运动的成就也令人瞩目,但至今在许多美国人的内心深处美国仍然是一个“女人为家庭主妇”的社会。根据盖洛普的民调,在1983年,美国只有77%的选民说他们会选一个黑人当总统;如今,这个比例上升到了93%。只有86%的选民说他们会选一个女人当总统,在此背景下,有的媒体主持人敢对希拉里出言不逊,而对奥巴马为避嫌“政治不正确”,“口”下留情。

    其次,对参加竞选总统的美国人来说新闻媒体“既是机会又是对手。”奥巴马善于将媒体作为“机会”,不但会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听众,与希拉里的“力量与经验”相比,他的“变革”竞选口号对选民更是意味着希望和变化。有人甚至将奥巴马比作当年的肯尼迪。据报道,3月10日,奥巴马采用类似当年肯尼迪的策略回绝希拉里“梦幻组合”时,说:“我没在竞选副总统,我在竞选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哪有第二名请第一名担任副手的道理。”咄咄逼人!

    此外,筹款能力也成了奥巴马受媒介宠爱的个人因素。美国学者詹姆斯.伯恩斯在他的《民治政府》中说,美国新闻媒介“对利润的追逐之心远远高于其他动机”,在总统竞选中,参选人50—60%的竞选费用花在做广告上。希拉里和奥巴马两位都是募款高手。但在“超级星期二”初选投票后48小时,奥巴马就募集了720多万美元的竞选捐款,希拉里仅400万美元。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募得3200万美元,同期希拉里仅募到1300万美元,原因是奥巴马阵营主要靠在线捐款募得款项,比希拉里“略高一筹”,因而有网络专家称奥巴马拥有一台网络“提款机”,但希拉里却没有,所以她的竞选经费越用越少,选战愈打愈苦。谁有钱,谁在新闻媒体上就财大气粗了。

    鉴于新闻媒体的重要性,美国政治家历来十分重视它的作用,早在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为使宪法能顺利被批准,就让几位文笔出众的人在报上发表文章大造舆论。两党初步形成后都分别创办了各自的党报。富兰克林.罗斯福选择无线电广播创立了深受民众喜爱的“炉边谈话”,肯尼迪运用电视转播记者招待会与公众建立直接联系。里根总统更是因通过电视直接与公众沟通而享有“伟大的交流使者”的称号。此外由于新闻媒体的“抗衡”性质,美国政治家与媒体的关系十分微妙。尼克松同新闻界一直较量的故事不断,杜鲁门总统在竞选中的特殊遭遇更是记忆犹新,60年前的1948年美国大选,杜鲁门与杜威分别是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当时全国 90%的报纸与电台都看好杜威,《芝加哥论坛报》甚至提前印好了“杜威大败杜鲁门”的号外。但杜鲁门不畏舆论,提出:“谁暂时领先并不重要,最先到达终点的马才是赢家。”他最终通过艰苦的“火车旅行演说”取胜连任。

    希拉里与当年的杜鲁门虽都是民主党人,但无论在选战形势还是个人运气方面都不能同日而语,还在半决赛阶段她就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看来她在实现女总统梦想的道路上已经遇到、还将遇到比奥巴马成为黑人总统多得多的刺人荆棘与重重障碍。(《解放日报》2008年3月20日)

    (感谢余志森教授惠寄)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