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金融风暴是否导致自由主义的终结

更新时间  2008-10-07 作者:于可

    一定要记住这个时刻:美国众议院昨晚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7000亿美元银行纾困方案。 投票比例为263票赞成,171票反对,与周一立法者否决该方案时的228票反对、205票赞成相比,发生大幅逆转。当日,这一令人惊愕的挫折震撼了市场。

    根据《金融时报》记者联合报道:针对投票结果,华尔街呈现出越来越负面的反应。标准普尔500股指(s&p 500)在众议院投票前一度上涨达3.6%,最后以下跌1.4%收盘,比周一众议院否决提案后还要低。这是自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股市表现最为糟糕的一周。可以看出,无论是政界还是民间,对这一旨在干预市场的救市方案始终首鼠两端。市场是否再次失灵,自由主义是否开始走向终结?事实上,也许部分民众关心的只是为什么要将纳税人的钱来填补富翁的腰包,部分政客只是希望借机羞辱华尔街的大亨,但更理性的担忧,是这一急匆匆的7000亿美元方案是否受到足够的监督?

  国人不太理解监督的必要,也一直坚持认为政府在市场规划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回顾一下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灾后,市场被认为已经失效,立法者试图通过管制找到克服危机的办法。紧随其后的《司莫特-郝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使各种进口商品的有效税率提高了三倍,美国出现了1929年至1933年间的“经济大萧条”。另一种反市场情绪的盛行,则让欧洲付出了更高昂的代价:法西斯主义。前苏联和文革中国因政府失灵而几近崩塌的例子就更不用多说了。尽管目前的危机十分严重,尽管就在去年还滋生了 “中国改革开放是否应该进行”的激烈辩论,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肯定,市场在检验经济发展中的绝对权威。新国家干预主义不应该借机复辟,自由主义不应该终结。

  关于这场发端美国金融巨无霸,波及全球经济的危机,在很多报道中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但由于美国一向被认为具有“相对完善的金融体制”,加上潜伏原因隐藏过深,目前还很难得出统一和单一的答案。我看过一些有趣的观点:有人认为随着摩根士丹利、高盛向传统银行业的转型(事实上是将泡沫资产直接转化为由国家信用做质押的存款),现代投资银行已走到了尽头,下一步就是混业经营的开始。其实混业经营用在此时很不妥当,因为现代投行已“混”不下去了,事实上等于投靠传统银行这架强大的货币机器,使现代投行离存款更近,不再靠玩放大器过日子,也没法玩下去。正是金融工具眼花缭乱的创新,制造了泡沫。还有人认为:“美国是被亚洲的流动性淹死的。”首先,运自中国和其它低成本生产国的廉价商品平抑了美国的物价。这使得密切关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美联储误认为,它可以做到高增长与低通胀二者兼顾。其次,亚洲银行共4.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与石油美元一起,向美国提供了几乎无限的流动性。它们涌入美国国债以及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债券,压低美国利率,推涨房地产泡沫,并为先购物后付款的消费习惯提供资金。(david pilling)总之,既然危机已经出现,他毋宁理解为是美国金融系统长期放松监管造成,还不如看作是以前实施的,长期被认为是有效干预的错误政策造成的必然后果。根据《金融时报》社论的观点总结:由于优质抵押贷款行业被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垄断,次级抵押贷款迅速增长。“两房”是由政府创立、受政府监管、实际上受到政府担保的机构。证券化是为了绕过资本方面的要求。但它也创造出了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的金融工具。用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话来说,这些金融工具的确是“金融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显然,进一步对现有监管体制进行研究和调整是必须的。中国在这场危机中应该学到更为生动的一课。表面上的市场失效往往在背后也有着政府失灵的因素。也许谈论市场经济,谈论市场自由,并不因为它总在第一时间,更有效率的带动经济增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场也必然是检验经济是否两性发展的唯一指标。

    (光明网-光明观察 2008-10-06,文/于可 广西电台资深主播)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