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奥巴马将给美国带来什么?——黑人总统奥巴马之五

更新时间  2008-11-09 作者:佚名

    赢得大选胜利的奥巴马将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什么,他所谓的“变革”是否能够实现,或者他的“变革”意味着什么?这里转载一些文章予以讨论。

奥巴马引领的美国值得期待

环球在线评论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5日,电视机前的我们和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一样兴奋,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先生以压倒性优势赢得美国总统大选感到高兴。

    我们衷心地希望奥巴马先生用他全新的理念和视野带领美国尽早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给这个世界头号经济体注入活力。一个向上的美国经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与之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所乐意看到的。

    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在奥巴马先生接下来的4年任期里,能够借着这股“东风”,使得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显然,奥巴马先生的获胜不是没有道理的。给美国造成巨大影响的金融危机给了奥巴马一个扩大领先优势的机会。因为金融危机,美国选民变得不再相信现任共和党政府,这为身披“变革”竞选战衣的奥巴马先生提供了难得的舞台和空间。同时,奥巴马一贯坚持的反伊战主张也与当前绝大多数美国选民的心理相吻合。这两个重要因素足以让选民将选票投给这位47岁的非裔候选人。

    当然,第44任美国总统的担子不会轻松,现在的美国急需大胆的改革举措,奥巴马先生和他即将成立的内阁面临的挑战无疑异常艰巨。加强对濒于解体的华尔街金融体系的梳理,重筑美国经济的基石,将美国带离“先发制人”式单极思维,重新制定美国的外交政策,虚心倾听他国意见,注重对话协商,力免冲突。这些,都是奥巴马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赢得大选之后,奥巴马的当务之急将是招贤纳士,将大批有冷静头脑和出众能力的精英拉入内阁。此外,重新团结因大选而造成分裂的美国社会,也是奥巴马必须面对的问题。当然,如何带领美国走出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阴影,重振美国经济才是全世界的关注焦点。目前,倒闭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失业率不断升高,收入急剧下降等都是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的消极影响,美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均为此苦不堪言。

    在竞选期间,奥巴马曾许诺将增加美国的财政收入,缓解严重的财政预算赤字,向年收入超过25万的美国家庭增税,这些政策都将帮助美国应对当前危机。此外,奥巴马主张加大对美国中小企业的投资,增加就业机会,这些政策势必会防止美经济进一步下滑。

    中国网民对本届美国总统大选的关注热情如此之高,这不单单是因为美国为当今世界的头号大国,更多的是因为,从白宫出台的决定会影响到世界各个方面,包括影响到中国。

    我们希望奥巴马先生领导的美国将是爱好和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各国相互理解的“新”美国,而不再是那个爱挑起争端的“老”美国。我们希望伊朗和朝鲜核问题都能在谈判桌上得到圆满的解决。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一个愿敞开胸怀与世界协商合作的美国。当前,世界仍有许多地区冲突亟待各国在联合国的框架下一起协商解决,当然还包括清洁能源的开发,全球环境保护等诸多难题。

   同时,我们希望,中美两国关系能够继续前行。在过去几年里,中美人民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友善,两国关系变得更加成熟,两国互信也在增加。毫无疑问,中美互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拥有13亿人口的蓬勃发展的中国将是美重要的出口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持续完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将逐渐淡出中国,而转移至其它发展中国家,届时中美两国间的贸易必将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

    我们确信中美两国在过去几年内建立的高层外交战略对话机制和年度经贸协商机制会继续为两国政府提供一个商讨问题、达成共识的平台。还有,13亿中国人希望奥巴马先生在台湾问题上扮演恰当的角色,为两岸关系向着持久和平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我们相信,赢得大选的奥巴马先生将与中国政府一道将中美关系带上一个新台阶,造福包括中美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

    (作者:李红 中国日报网常务副总编辑,堵文娟 中国日报网编辑,编译:方颖 中国日报网编辑)

     (来源:环球在线

奥巴马赢得大选,成为美国品牌年轻化的象征

李光斗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以绝对领先的优势胜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横空出世成为美国品牌年轻化的象征。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就是因为他有超强的纠错能力,美国这个品牌在不断的年轻化。

    在美国格兰特公园,奥巴马支持者举手欢呼

    竞选总部芝加哥,奥巴马的支持者相拥而泣,激动不已

    品牌需要年轻化

    当麦凯恩紧紧咬住奥巴马在政治上“缺乏经验”这一事实,进行猛烈攻击时,他正在犯下一个巨大的错误:面对奥巴马这个明显的“缺点”,竞争者不假思索地攻讦,却在不经意间将自己贴上了品牌老化的标签。这将意味着他们将逐渐远离最有影响的社会群体。黯然退场的希拉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互联网的崛起让年轻一代摆脱了“经验论”的束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中来,日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重心,这使得品牌年轻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年轻人对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只有努力推进品牌的年轻化,实现与年轻一代的情感共鸣,才能为之招揽到最广泛的支持。

    2000年,刚刚上任不久的原俄罗斯总统普京,身着牛仔裤,在酒吧里会见英国首相布莱尔,年轻活力的形象颇得国人好感,民众支持率由当选时的53%一路飙升,到他卸任时这个数据已达到84.7%。百事可乐也正是靠着品牌年轻化的战略指导,定位在“新一代的选择”,才实现了对可口可乐的绝地反击,而聪明的可口可乐也终于向“年轻人”低头,开始促进品牌年轻化,全新推出“要爽由自己”的广告口号。

    奥巴马的棋高一招也恰恰在于他品牌年轻化的战略定位。面对麦凯恩的攻讦,奥巴马巧妙地借力打力,将“年轻” 视为自己的优势,正如李光耀说:“在信息时代,年轻和一个灵光的脑子是巨大的优势……尊重老人在信息时代似乎管不了什么用。父亲未必知识最多,孙子也许懂得更多。”处在信息时代的2008年,奥巴马年轻灵、光的头脑显然比麦凯恩的所谓经验更具价值。

    在年轻化定位的指导下,奥巴马充分利用同样年轻、强势的网络媒体不断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用以迎合美国新生代选民政治热情高涨的趋势:

    通过网络宣布参加总统竞选,通过网络建立于选民的零距离沟通,通过网络募集到让竞争对手难望项背的资金,通过网络公布自己副总统搭档……网络媒体成为奥巴马最核心的大本营。

    10月14日,在离大选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这位头脑灵光的候选人利用网站再出惊人之举。他将总统竞选广告投放在微软公司xbox在线服务的18款视频游戏之中,鼓励网上选民登记注册并早早投票。这一广告招数在美国总统竞选史上可谓史无前例。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大赞这一创举:“18-34岁的男性是购买视频游戏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不怎麽看电视,也不喜欢阅读,所以传统的广告很难影响到他们。所以针对这部分人而言,视频游戏是广告投放的绝佳场所。”

    相对于奥巴马,麦凯恩前景不妙。不仅是因为佩琳拖了他的后腿,而且因为麦凯恩太老了,最重要的是,麦凯恩连电脑都不会用,很难想像21世纪选出的美国总统连网上新闻都不浏览,更不用说收发电子邮件了。

    政治家需要魅力

    选民往往是善变的,一点点的变化都有可能使他们改变主意。今年1月在新罕布什尔州党内初选时,所有主流媒体都断定奥巴马稳操胜券,结果却是奥巴马输给了希拉里。这让临大选还有19天的奥巴马仍然心有余悸,告诫支持者不要松懈或过于在意民调的结果。但这同时也让奥巴马愈加重视品牌的忠诚度的建立。

    营销就是和消费者谈恋爱,品牌就是让消费者爱上你,只有强大的自身魅力才能牢牢吸引受众,才能最终获得拥趸的品牌粉丝,对其不离不弃。

    奥巴马是赶超林肯、肯尼迪的演讲高手,这为他的个人魅力添足了分。他激情四射、活力无限又言简意赅、针砭时弊。这种集传道士和推销员于一身的演讲技巧,将他年轻英俊的外表、果敢决绝的气质、智慧幽默的内涵完美地呈现在选民面前,产生明星式的轰动效应。

    而在奥巴马天才的演讲能力之外。他还邀请好莱坞男星乔治·克鲁尼担任他的形象指导,以便在身体语言及公开演说技巧上更符合选民认可的领导者形象。

    相对于麦凯恩保守的肢体语言,奥巴马凌厉的招牌动作更符合求新求变的美国选民心中的领导人标准。

    10月21日,在时尚网站askmen.com的在线调查中,当男性被问及谁最大程度影响了自己的行为、购物及思考方式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超过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和奥运游泳冠军菲尔普斯,位列第一。在行为、购物及思考方式上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奥巴马开了政界的又一个先河。而在同一份名单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仅名列第十。

    她时代的营销

    谁赢得了女选民的心,谁就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

    女人天生是感情动物,极易冲动和被感动,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与推荐度。所以犹太人把“只做和女人有关的生意”作为经商的格言。在大选至关重要的两大摇摆阵营中,女性选民也是历年竞选者争相拉拢的群体。《新闻周刊》曾指出,自1980年后,女选民投票热情日益强烈,女性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逐年提高,较积极于小区、教会活动,使她们关注政治,更倾向投票。

    回顾在布什参加大选,进入冲刺阶段的时候,布什利用反恐话题让越来越多的妇女相信安全问题应被放到更优先的位置,使他在妇女中的支持率稳步上升,才获得了最终胜出。无独有偶,克林顿在他的竞选冲刺阶段,演绎了一出与妻子生死与共的“吊灯大戏”,伟岸的男人形象瞬间赚得无数女性感动的眼泪,选票自此一路飙升。以致于有媒体称“谁赢得了女选民谁就赢得了大选”。

    为争取女性选民,奥巴马聘入多位女性顾问,加强女性化形象。并且聘请资深电视女记者道格拉斯,出任高级顾问和发言人,陪同他出访和上电视拉票。随后,奥巴马聘用“性感明星”乔治克鲁尼做形象顾问更是反映出他拉拢女性选民的良苦用心。当然,他成功了。年轻性感、不失幽默的形象深得女选民的追捧。一份专对美国女性选民的调查显示,比起麦凯恩,女同胞们更愿意与奥巴马一起驾车兜风或度假。下面这张照片,就是美国mm把奥巴马穿在身上,竟然如此性感。

    与普通的女性选民一样,奥巴马也成为了女明星追捧的偶像。刚刚离婚的歌坛天后麦当娜在她的波士顿演唱会上丝毫不提离婚的事情,一个劲地为奥巴马拉票。电影《迷失东京》的青春女星斯嘉丽-约翰逊高调宣布会利用自己的名气,做各种帮得上忙的事,为奥巴马助选。                              

    再看共和党的麦凯恩,只能遗憾地说,他实在不懂女人。麦凯恩千挑万选,最终选择了一个强烈反对堕胎权的个性女州长佩林,幻想能拉拢中立的女选民。但在女性独立思想牢牢站稳脚跟的美国,佩林的反堕胎立场必将使她们远离。

    结语

    对目标消费群体心理的精准把握,和个人品牌形象的成功塑造,“奥巴马”这个名字,已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他用年轻性感的品牌形象俘获了最有影响力的两个群体:年轻人和女人。用强大的个人魅力提升品牌忠诚度,把品牌影响力扩大化,深入化。瞬间形成了从民众疯狂追捧,到影星凯文·贝肯、奥斯卡获奖导演罗恩·霍华德鼎力支持,再到前国务卿、共和党人鲍威尔倒戈相助的奥巴马现象,而这就是成功品牌的力量。

    (来源:李光斗品牌博客

奥巴马可能给美国带来“灾难”

丛日云

    奥巴马是此次大选中冲出来的一匹黑马。初选开始前,没有多少人关注他,但他出师报捷,一下就在爱奥华州杀出重围,而后一路过关斩将,硬是将呼声很高的希拉里淘汰出局。如今,他势头正盛,每天公布的民调,都明显高出麦凯恩。明天就是大选日,奥巴马离摘取总统王冠似乎只一步之遥。
        
    我此次来美,前半个月开会和观光,后半个月观察美国大选。一路上,与遇到的各色人物交谈,当问及大选中你支持谁时,似乎所见到的麦凯恩支持者不多,且大多比较含蓄,而奥巴马的支持者较多,且大多热情漾溢,毫不掩饰其态度并常能与你侃侃而谈。
        
    我由此知道他们支持奥巴马的一些理由。我对他们的理由有一些质疑,有的曾与他们当面讨教,有的不方便讨论,便记在心里。这里就择其要点介绍几例。
         
    1、  对布拉德利效应(bradley effect)的逆向思考
        
    所谓布拉德利效应,是指某些白人对黑人候选人有种族歧视,但在民调时出于不敢违背“政治上正确”而表示支持黑人候选人,但真正到投票间画票时,却不会投黑人候选人的票。
        
    一些支持奥巴马的人指责白人的种族歧视,也担忧布拉德利效应再次出现。
        
    我首先要问的是,如果真有布拉德利效应,那么,这样的白人有多少呢?也许有百分之二、三、百分之四、五?基于我对美国社会的观察,绝大多数白人在政治上是“色盲”,特别是年轻一代,种族区分在他们心里并没有多大影响。诚然,在大选竞争非常激烈的场合,很小的百分点就会改变结果,但政治上持种族偏见的毕竟是极少数。奥巴马此次选举已经在党内击败白人候选人希拉里,在与另一个白人麦凯恩的竞争中也已经获得如此好的成绩,这本身不就说明白人的种族主义影响已经很小了吗?
        
    我还想问,那一小部分白人慑于“政治上正确”而不敢表达对黑人候选人的态度,这本身不也说明反种族歧视的社会舆论已经相当强大,以至种族偏见持有者不得不自我审查、不敢直接表达了吗?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才会使一贯追求自由、独立强悍的美国人竟不敢表达自己的政治选择呢?
        
    我还想坦率地问,如果说有的白人仅因为奥巴马是黑人而不选他,那么,有多少黑人仅仅因为奥巴马是黑人就选他呢?我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这方面的确切数据,我问到的几个人都对这问题本身表示意外。
        
     按他们一些人的逻辑,只要奥巴马不能当选,一定是白人种族歧视在起作用。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说:白人是否能够接受一位黑人总统,就看11月4号了。
        
     我的疑问是,这样一来,不就成了,如果不选奥巴马就是“政治上”不“正确”了吗?那不仅是部分白人政治上不正确,甚至是美国人民、美国社会政治上不正确了。
         
     2、本·拉登会投谁的票?
        
     人们普遍认为,在麦凯恩选情落后的情况下,如果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将有利于麦凯恩。有报道说,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曾公开威胁说,他们应在美国总统选举投票日前发起针对美国的袭击,以帮助立场强硬的麦凯恩上台,利用他好战的立场最终在伊拉克拖垮美国。
         
     这被奥巴马的支持者解读为本·拉登希望麦凯恩上台。可是,我这个熟读中国历史、也熟悉《三国演义》之类戏说历史的中国人,马上就会想到离间计。中国历史上多少令敌人胆寒的忠臣良将都被这个离间计毁掉了。我在内心里问这些聪明的美国人,你们竟不懂得对敌人的话要反着听?如果你们真的爱好和平不想打仗,要当和平主义者,宁可自我牺牲也不打仗,那另当别论,但如果认为本·拉登会支持麦凯恩而害怕奥巴马,那恐怕要让本·拉登躲在山洞里偷着乐了。
        
    明天就大选了,如果我的分析合理,那么,大选前,如果本·拉登袭击美国,美国人应该投奥巴马的票;如果本·拉登不袭击美国,美国人应该投麦凯恩的票。我相信,本·拉登不会愚蠢到在大选前袭击美国。
         
    3、谁能带来和平?是麦凯恩还是奥巴马?
        
    麦凯恩与奥巴马对待恐怖主义势力的态度,可以归结为一个要打,一个要谈。奥巴马的支持者指责布什将美国拖进战争,而麦凯恩还会沿着布什的老路走下去。奥巴马主张和平,主张与敌人谈判,从而会给美国带来和平的机会。
        
    我充分理解美国人追求和平的愿望,但我的疑问是,奥巴马真的能给美国带来和平吗?
        
    这涉及到对9.11后进入世界舞台中心的恐怖主义的认识。
        
    上个世纪头五十年,对人类和平的主要威胁是法西斯主义。这是股新的势力,与19世纪西方社会所遇到的完全不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国际冲突也不同。而西方一些短见的政治家仍然采取19世纪办法来对付这股新势力,付出了沉重代价。只有高明的政治家才能洞察这股势力的本质,才能制定出有预见性的对策。最初,美国民众普遍持孤立主义立场,而罗斯福总统深知,美国避免不了一场大战。结果,美国最终还是不得不全面参战。躲避没有带来和平,是勇敢地面对挑战才带来和平。
        
    上个世纪后50年,是两大阵营的对立。人们知道,是里根而不是卡特使冷战最终结束。
        
    9.11以后,人类和平的真正威胁是恐怖主义。我不太相信,通过谈判就能化解美国与恐怖主义势力的冲突。恐怖主义目前没有战胜美国的实力,他们打的是心理战,要打掉美国的意志和决心,而美国可能真的要输掉他的意志和决心。
        
    我无数次地听到美国人骂小布什将美国拖进一场战争的泥潭,使美国流了那么多血,还花掉大笔的钱。我不解的是,当年阿富汗战争开打时,不仅美国人普遍支持,而且世界舆论也是普遍认可的。伊拉克战争时,美国公众多数也是支持的。如今,怎么都由布什一个人背黑锅?还有,9.11至今,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十分猖獗,而美国本土没有再发生过恐怖袭击,为什么他们不将其归功于布什的反恐政策呢?冷酷的事实是,美国总得在一个地方与恐怖主义相遇,与他们相互消耗,不是在伊拉克,就是在其它国家;不是在国外,就是在国内。或许,一些美国人看到美国被拖进伊拉克,但没有看到恐怖主义也被拖进伊拉克,所以才有美国这几年的平静。
         
    4、福利是福吗?
        
    奥巴马许诺给低收入者许多福利,从而将许多低收入者变成他的粉丝。
         
    在从新泽西去机场的路上,一位拉美裔的出租车司机表示,他是奥巴马的粉丝。他支持奥巴马的理由很简单,他说:“奥巴说了,如果我们累了,就可以不工作,放下工作走人。”
         
    这想法的确很天真很可爱,但我想对他说,你们要知道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怎么工作的,你们就会明白,在全球化的今天,奥巴马许诺给你们的恐怕是空头支票。
         
    在中国,我经常会为血汗工厂的工人、黑煤窑的矿工、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的待遇和处境而心痛不已的,但在美国,我对他们的“劳动人民”却经常摇头不已。我的概括是:“劳动人民是老爷,不劳动人民(失业者)是少爷。”
        
    我曾坐在一大片草坪边上,欣赏一个体重三百多磅的工人开着轰轰作响的锄草机锄草,计算着他锄这一片草坪需要多少钱,而被他碾坏的草坪又有多少?
        
    我曾坐在家里,看着三个工人开着一辆笨重的车来清理我后院的树叶。看着他们背着吹风机将树叶从这边吹到那边,又从那边吹到这边。最后用车上的抽风机将其抽到车里,然后拉走。一片四、五十平米的草坪上的树叶,他们用了半天时间,问房东花了多少钱,回答是五百美元。
         
    我的一个朋友请工人来将院里的一棵树砍了,结果花了800美元。
        
    我的电话出了问题,要电话公司来修,他们告诉我,如果是你屋里的问题,第一个钟头收费45美元,而后每半个钟头25美元。
        
    在美国,人们都知道,只要动人工的事都很贵,因为劳动者收入高、待遇高。
         
    2005年圣诞期间,纽约地铁工人罢工。一个耶鲁教授对我说,他们要的一些待遇我还没有享受到,而他们的服务又很差。
        
    正是劳动成本高,使美国的传统工业无力与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竞争。在美国,你到处都能看到倒闭了的工厂。许多曾经非常辉煌的企业,如今已经成为展览馆。
        
    此次重访耶鲁,著名华人金融学家陈志武教授向我描述纽黑文当年工业繁荣时的情景。可如今已风光不再,甚至一点痕迹都不易寻找了。
        
    耶鲁的一个教授在向耶鲁学生讲全球化时说:我年轻时,不好好吃饭,父母就说,你还不好好吃饭,中国人还挨饿呢。现在,我的孩子不做作业,我对他说,你还不好好学习,中国人正抢你们的饭碗呢。
        
    这个教授还算清醒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的蓝领劳动者遇到廉价劳动力的竞争,面临灭顶之灾。他们不图如何应对外来竞争,却仍然一味地要福利。政治家为了拉选票,也许给人们眼前的快乐而牺牲未来。
        
     一些清醒的黑人保守主义者都看到高福利对黑人的不利影响。他们认为,白人正是通过高福利,使黑人成为无能的一群,从而更加依赖他们。
         
    奥巴马的支持者称,他们期待着一位新的罗斯福,就是那位被富人恨得牙根发痒,“每天吃烤百万富翁”的罗斯福。但今天的美国富人已不是罗斯福时代的富人,穷人也不是罗斯福时代的穷人。
        
    高福利能增加低收入者的享受,改善他们眼前的生活,但它却不能刺激经济增长,不能使经济更有活力,不能刺激人们投资和劳动的积极性,不能增加财富,不能使美国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长此以往,高福利的钱从哪里来?高福利使更多的人产生依赖心理,劳动积极性下降,结果必然是,福利越高,穷人越多。
        
    美国的经济本来比一些高福利的西方国家有活力,也因此而吸引了一大批世界各国的精英,他们现在要向那些国家看齐吗?
         
    5、为何聪明的和不聪明的都选奥巴马?
            
    一位华人向我说,奥巴马聪明、智慧,国家在今天这样的时刻,问题成堆,需要像奥巴马这样的人。另一个华人说得更刺激:聪明的人都选奥巴马,智商高的人都选奥巴马。
        
    无疑,这是典型的生活在大学环境里的人说的话,知识分子说的话。大学教授以及受他们影响的大学生,多都是左派。看着小布什憨憨傻傻的样子,一说活就出现语法错误,就直摇头。得知佩林连报纸都很少读,更对其斥之以鼻。
        
    他们说,小城镇和乡村的居民,特别是中部农民多都支持麦凯恩。与这些精英交谈时,大多表现出对这些人不屑的态度。
        
    我的问题是,大城市里的蓝领阶层、各种弱势群体不也是奥巴马的主要支持者吗?这些人文化水准也并不高。这个问题又怎么解释呢?
        
    政治需要理性,也需要本能、感觉、洞见。政治家需要理性的思考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但还需要一种信仰、态度、情感,需要意志和决心。理性在引导着美国的进步和变革,但美国文化传统的保存、美国前进方向的把握,需要积淀于人心深处的文化态度。而在这方面,麦凯恩的那些支持者,那些生活于小城镇的中产阶级,他们可能更适合承担这个角色吧?
         
    6、缺少自信和明确方向的美国,还是缺少理解和宽容的美国?
        
    一个奥巴马的支持者说,由于奥巴马有多元文化的生活背景,所以,他善于理解和沟通,能够协调好美国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关系,也能够与其他民族和国家和平交往。
        
    诚然,这是奥巴马的一个优点。但优点的另一面可能是缺点,你很难让一个人既有此优点而不有彼缺点。
        
     奥巴马的多元文化背景多得有点令人不安。他年轻时曾崇拜格瓦拉,与激进的青年学生有过密切交往,有一个激进的教父,长期生活在一个激进教会的环境里等等。
        
     当然,这些并不能决定现在的奥巴马,人们不认为奥巴马就是一个格瓦拉分子,也不认为他是一个激主义者。但这些背景不可能不给他的精神世界留下烙印,这种影响可能深藏在他意识的深处,甚至他自己也察觉不到。
        
     我的问题是,如果美国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理解、宽容和妥协,他们需要奥巴马。许多人就是这样看的。在小布什对外实行强硬政策、单边主义多年后,许多人的确觉得有理由这样想。但,我这里也违忤多数人的判断,斗胆提出一个置疑,即目前的美国真正缺少的可能是自信、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决心,如果这样,美国不需要奥巴马。奥巴马也许不能成为美国人在困难和危机中的强大精神力量,不能坚定不移地带领美国奔向自己的目标。奥巴马也许能解决美国社会一些具体问题,但就美国的前途、西方文明发展的大方向而言,他的选择也许不是明智。
(-- 匆草于美国大选前夜,华盛顿)

    (来源:2008美国大选跟踪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