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评王恩铭著《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

更新时间  2009-02-15 作者:张聚国

 

评王恩铭著《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张聚国

 

 

20世纪60代年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反叛运动与其他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新左派运动等相互交织,对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提出质疑和挑战,对美国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学者把青年人的反叛运动划分为政治上的反叛运动和文化上的反叛运动两支,前者即新左派运动,参与此运动的青年人试图跻身美国的政治生活并改变它;后者即反正统文化运动(亦称反主流文化运动),运动的参与者试图脱离美国社会。[1]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任王恩铭教授的新著《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一书,所涉及的正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叛运动的文化维度——反正统文化运动。作者在吸收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运动的参与者嬉皮士为核心,对反正统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嬉皮士的反抗形式与特点、历史意义与遗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深入探讨和剖析。[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他们研究的重点侧重于反正统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3]王恩铭的新著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对美国嬉皮士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的学术专著。[4]这本书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作者的切入点新颖而巧妙。首先从词源学上对反正统文化的斗士——“嬉皮士”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指出“hippie”在英文中喻指“一个明白的人”、“一个知道的人”而不是汉语译文“嬉皮士”隐含的“嬉皮塔里”、无拘无束之徒。真正的嬉皮士们都有种“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理智健全、头脑清醒,清晰地认识到了美国现代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因此,他们试图发起一场运动,唤醒尚处于沉睡中的人们,帮助他们走出这个“病态社会”,来“创造一个新世界”(第3-5页)。这一概念的界定可谓切中肯綮,提纲挈领,即刻帮助读者抓住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的要旨。

其次,作者在分析中采用了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和全方位、多层面的视角。例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作者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巨变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如经济繁荣、科技发展、冷战文化等引发的社会不满、愤懑与恐惧不安;在第二章第三节,作者借助社会学和心理学价值认同和价值冲突的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职业中产阶级的价值体系入手,侧重强调中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社会机构高度组织化和理性化对个性的压抑之间的矛盾,中产阶级子女价值观认同与他们所看到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与冲突,以及他们对中产阶级价值体系中过度强调个人竞争和追求经济成功的物质主义的极度反感,据此揭示美国中产阶级年轻一代走上文化反叛道路的思想根源。这种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细致分析,显然比“年轻人内心空虚、对社会不满”之类的空泛之论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因而也更具有学术价值。作者采用的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多层面的视角的运用贯穿了全书的各个章节。

第三,与国内其他学者不同的是,作者不是单纯介绍嬉皮士反正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而是深刻地解读和阐释了这些表现形式对于嬉皮士的意义以及与他们反抗正统文化之间的思想联系。在作者的笔下,吸毒、摇滚乐、性自由和公社生活都是嬉皮士反对主流文化的重要“武器”。如作者指出,嬉皮士们认为通过吸毒可以使实现“幻觉革命”,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限制和种种烦恼,获得精神自由和人与宇宙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吸毒对于嬉皮士对抗主流文化、取得宗教体验和性满足以及增进人间关爱的作用。摇滚乐则是嬉皮士表达政治抗议、社会批判、个人愤怒和理想的工具。而公社生活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摆脱病态的现代社会,追求个人自主,重建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作者在对反正统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上,既注意了其负面影响,也注意到了其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既注意到了其“特殊意义”,也分析了其“普遍意义”。例如,作者认为,反正统文化运动造成了美国社会毒品泛滥和性乱等社会问题。从积极的方面看,它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挑战,促进了欧美人民对关乎现代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的反思,强化了欧美社会的自由主义精神和多元文化主义。它也推动了二战后美国的反越战运动和环保运动的兴起。作者在分析反正统文化运动对美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基础上,同时以西方历史上的反正统文化现象为例(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超验主义思潮、20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的波希米亚文化、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揭示反正统文化运动的“一般意义”和一般规律,认为正统文化和反正统文化的互为对立和辩证统一是西方社会的常见现象,二者对于西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作者在全书的最后一章揭示了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实质和基本特性:嬉皮士们反对的实际上是以政府、军队、社会机构和公司为代表的权势集团,即反对联邦政府在种族、贫困、环境、冷战和教育等的各种政策,反对美国军队在东南亚的战争以及国民警卫队对学生抗议活动的镇压,反对包括家庭和大学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对青年学生的管制、束缚和控制,反对公司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和公司压抑个性的技术管理文化(第184-185页),并在此基础之上追求个人自由。作者认为:“敢于怀疑正统文化的真理性和勇于挑战正统文化的权威性就是反正统文化的最基本特性”(第227页)。对反正统文化的实质和基本特征的这种精辟概括,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

第六,在资料使用上,作者除广泛参考了中外学者的论著之外,还使用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如运动的参与者在运动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和演讲、他们在运动之后所发表的谈话和撰写的论著以及当年的报刊报道和评论等。

综上所述,王恩铭教授的《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是国内有关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研究的最新的一本专著,从研究方法、提出的观点和研究的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国内的学者的相关学术成果。该书论证绵密,语言流畅,反映了作者严谨的学术风范。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反正统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作者对反正统文化运动与20世纪60年代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环保运动等其他社会运动之间的联系浅尝辄止。如果能够展开更深入一些的阐释,将会更有助于读者加深理解该运动的历史地位。其次,如果作者能够追踪一下昔日嬉皮士的社会流向与身份蝉变,将会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该运动的长远影响。第三,如果作者能够更多利用一些运动参加者的口述材料和当时的一些媒体报道,则会进一步提升本书的学术分量。值得提及的是,在这个方面,社科院美国所的赵梅女士曾经进行过有益的尝试。如她撰写的《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一文,主要利用她本人对100多位运动亲历者的采访记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些目标的实现,具有一些难度,可能有待后来有兴趣的学者继往开来的不懈努力。

 



[1] 温洋:《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嬉皮士》,《美国研究》1988年第4期,第95-96.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