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黄安年:改变中国梦——评《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

更新时间  2013-06-13 作者:黄安年

 

今年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度研究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的杰著。这部集学术性、启迪性、可读性于一体的著作,题为《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To Change China: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s Century-long Journey in China),著者是美国欧柏林大学东亚系华裔教授马秋莎博士,她多年从事洛克菲勒基金会史、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西医在中国的研究,本书是她“十年磨一剑”学术探索的力著。

 

洛克菲勒基金会是1913年由美国超级巨富企业家约翰·D洛克菲勒创立,也是美国最早的私人基金会,一个世纪前美国进步主义时代社会组织转型的典型代表之一。“当洛克菲勒被美国进步时代(二十世纪头二十年)的社会运动描述为狡黠残酷的石油大亨时,他却自诩为上帝的财富管家,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大型慈善机构,从而成为美国现代慈善家排名榜上的第一人。洛克菲勒的事业代表着财富、进取、大资本的社会影响,也代表着美国私人慈善事业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色彩绚丽的历史现象,洛克菲勒,他的家族与事业,成为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著者这样来叙述洛克菲勒的转型,阐述本书的主题是“洛克菲勒留在世上的真正遗产——他建立的那个当时最有实力也最富争议的现代慈善基金会,以及这个基金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致力于改变中国的梦想和努力”。经过19051915年的悉心考察,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北京协和医学院,并以此为切入点,以美国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观念改变中国的决心。其后在20世纪的上半叶的后30年间又扩及“从事现代医学教育,推广公共卫生事业,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参与乡村建设运动。” 经历了30年几近空白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洛克菲勒基金会又成了第一批再度进入中国的外国非政府组织,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改变中国的百年梦想。

本书以西医东渐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项目为实例,研究医学和基金会发展轨迹,并探索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书中提出,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经历充满了起伏、矛盾、失败与成就,既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文化优越感和中国所处时代有关,也和双方强烈的理想主义和人文情怀密不可分。作者以小见大,探讨的是如何在不同文明中交往的大课题。

 

 

学术性的深度探讨

诚如作者前言所说,本书是第一本对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一个世纪经历进行综合论述并由此来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专著”。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金量,通读全书言之有据,尽其所能穷搜第一手资料和评论。“作者二十年中在洛克菲勒档案馆、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和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等图书馆和档案馆陆续收集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同时兼采中外学者在有关领域中的丰富研究成果。”该书附有的注释就有900之处。著者在书中列举了所查阅的美中大量第一手文献档案、图片档案和期刊档案,如在洛克菲勒档案馆中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洛克菲勒家族档案、中华医学基金会档案、弗里德里克·盖茨档案、西蒙·弗莱克斯纳档案、萨尔斯卡·甘恩档案等。书中涉及弗里德里克·盖茨就有37, 涉及西蒙·弗莱克斯纳有14处,涉及萨尔斯卡·甘恩有9处。

书中附有55幅精选的珍贵照片,为了撰写这部学术专著,她研究了英文论著206,和中文论著82种,为便于读者检索,书后还列出名录索引。这些附录内容占全书56万字455页的1/7左右。我注意到著者不仅充分利用了美国最重要的档案和论著,而且也查阅了国内的相关档案论著,还先后在纽约、北京和成都采访了十多位老协和人和医学前辈,如袁贻谨、邓家栋、严家英、王光超、张昌颖、王志钧、马旭、彭瑞聪、杨宝年、郑芸田,和吴宪、陈志潜的家人。这些口碑史调查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大大增加了学术研究的可信度和亲切感。作者研究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活动,不仅依靠美国的资料,还对中国国内资料的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和梳理分析。其中所列的中文论著书目中有我所熟识的陈景盘、高奇、连曦、史革新、史静寰、王立新、虞和平、资中筠、左玉河等学者。

就我所见,国内已有一些学者研究美国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研究成果。如《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增订版)》(资中筠 杨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1月第一版394页)。这是第一本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综合介绍和分析美国公益基金会的著作。《沉默的伙伴: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研究》(李韬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0月出版,237页)探讨了美国现代 慈善基金会缘起及长盛不衰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与制度等因素,剖析了不同类型基金会的特点,慈善基金会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商玉生主编:《美国基金会研究》, 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编1998年(内部资料)等。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资中筠先生《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一文发表在《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上,论述的主题直接和马秋莎一书密切相关,资文提到:洛氏基金会对中国的医药卫生、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广泛的关注和投资,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领域都留下了痕迹,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半个世纪中的影响难以估量。这一现象本身以及贯穿其中的主导思想和客观效果都很值得研究。深入探讨这一课题也有助于从一个侧面理解近代中美关系和美国对中国的所谓情结文章认为:基金会在华最成功的例子,也是它在华最大的事业,当属协和医学院;洛氏基金会在华创业的动力是那个历史时期在美国精英阶层占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加西方中心论;这种美国中心论和强烈的优越感与当时广大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民族意识自然格格不入;洛氏基金会自以为是超政治的,它从西方中心论出发,以教化中国为己任,是主观主义,一厢情愿的,但与后来美国政府把文化宣传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尚有所不同;基金会在促进中美文化关系方面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它在协助发展美国的中国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开创性的贡献。其着眼点是帮助美国人了解另外一个伟大的文明以改变闭塞的状况,从长远看是为人类和平服务,并且申明主要不是为了商业利益;美国的基金会与美国特有的民间财力、政治文以及人文的传统密切有关。当然这样蓬勃发展与政府政策的鼓励分不开。
    马著所引论著中提到了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的2006年版,上引其他论著在《改造中国》一书中并未涉及。总的说来,马著是该课题领域引用第一手资料最多、涉猎范围最宽、触及问题最深、论述最具说服力的学术专著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和引用价值。本书引用的第一手资料集中在论述的关键性部分的主要情节上,不仅有美国的而且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原始资料加以判断的,对于那些综合性的统计资料,书中也引用了个别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的基督教研究概况的网络资源,总体上说资料的权威性给笔者以深刻印象。本书论述的范围不仅涉及基金会对中国项目投入进程和具体打造协和医学院,而且分析了洛克菲勒慈善事业兴起的文化背景、中西医学在中国,及基金会在公共卫生和平民教育领域的新进展。这些论述博约兼备,并且触及了中美文化交流中的深层次问题。对于中美关系史、中美文化交流史、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尤其是公益性、非赢利性、非政府组织的基金会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学术贡献。


启迪性的若干思考

本书著者写到,“洛克菲勒基金会改变中国的努力实际上是近代以来西方宗教与文化势力力图将中国纳入所谓世界主流文化之思潮的一部分”,“是中西文化多方位相撞、交流与相互影响的百年”,“在不同文明面对不可避免的交往过程中,人类能否找到共同语言以及能被各方面接受的价值观和发展目的?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百年的经历证明,这是一个极其困难却逐渐有所进步的过程。”洛克菲勒基金会百年奋斗的改变中国梦,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唯有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改变中国梦和中国人民和政府结合自身情况实现现代化的“振兴中国”梦结合起来,才能做到融洛克菲勒基金会梦於中国振兴梦,实现洛克菲勒基金会改变中国中的正能量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中国梦,之良性交往与合作共赢。在我看来,21世纪是全球经济现代化、国际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美中两国政府和非政府之间、社会思想文化各界,多元趋同、交融存异是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愿景。唯有相互尊重彼此的价值取向、文化差异、路线图选择,有利于合作共赢。改变中国”归根到底要靠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和知识精英,寻梦、追梦,最终要靠中国人民和知识精英自己来一步一步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的百年奋斗,给了中国知识界和科学文化各界许多宝贵的支援和教益,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奉献,她留下的教训和走过的艰难道路,也值得我们共同记取和尊敬。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美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非政府间公益性非赢利性基金会活动尚处起步阶段方兴未艾,并获得政府越来越多的赞赏。唯其如此,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基金会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启迪和现实意义。认真研究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活动的经验教训,尤其是适合中国情况,改变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通晓理财之术、散财之道,践行回报社会共同富裕之路,都是很有意义和适当其时的。

 

可读性的史话评述

一部学术著作不仅要让专业研究人员看得懂,还得让一般读者有兴趣看,做到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是不容易的。本书虽然是部学术专著,但文字流畅,深入浅出,夹叙夹议,通过一些重点个案的史话式评述,以史实来说话,寓论于史,没有空洞无物的议论,许多评论均为有感而发,具有可读性,也引发读者多方面联想。一部学术性专著兼具可读性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本书既嘉惠于美国问题研究界、美中文化交流学界、中西医学教育学界、非政府组织和公民服务学界,也是关注美中关系、全球文化交汇、基金会活动、中西医学活动等广大读者的有益读物。

本书生动叙述和评论某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例子可以举出不少。例如说明洛克菲勒与他的科学慈善事业如何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该书第26-39页,下同出处略去该书两字)、叙述“科学医学”的形成(第56-64页)、介绍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事业总管家盖茨的医学神学观(64-75)、论述作为洛克菲勒基金会西医东渐的里程碑建设工程北京协和医学院,怎样“用手术刀为福音书打开中国的大门”(第91-129页)、生动叙述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协和医学院(第178-200页)、阐述盖茨的中国医学蓝图(第207-218页)、评论当西医与中医最初相遇(第221-236页)、评述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中美跨文化交流的最重要项目(第263-317页)、讨论转向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项目:从兰安生到陈志潜(第331-372页)等。

 

总之《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一书是兼具学术性、启迪性和可读性的佳作。该书提出中美文化碰撞和交融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本书也有需要改进之处。选用的图片在所附图片档案中注明了来源,再版时建议附上各幅图片的具体版权来源。致谢中列出了作者采访了十多位老协和人和医学前辈名字,但是注释中仅仅列出了一人,其他在注释中没有具体列出。人名也有需要统一的地方,如郑观应在445页中排成了郑关应。

 

(注:本文引语均来自该书)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