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讲座报道 | 姚百慧:美国史数据库资源查找与使用

更新时间  2019-04-30 作者:潘米奇

美国史数据库资源查找与使用


Copyright © 本讲座报道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授权本公众号全文转发,特致谢忱!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官方公众号“美国史研究”】!

讲座报道 | 姚百慧:美国史数据库资源查找与使用

         应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姚百慧教授于2019419日晚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做了题为“美国史数据库资源查找与使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立新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牛可评议,来自校内外的30余位老师和同学到场并参与讨论。

    讲座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姚教授首先回顾了国内学者关于“美国史数据库”馆藏情况的既有研究,并界定了本讲主题“美国史数据库”的定义,即空间上,以北京大学等京内学术机构为主要馆藏地;内容上,以较大范围的“美国历史”为其关照对象(而非更为上义的“世界史”,或更为狭义的“专题史”);收录方式上,以全文而非目录为其收录形式的历史学电子文献在线存储系统。

    在第二部分中,姚教授分三大类系统爬梳了全球范围内“美国史数据库”的开发情况。

    在第三部分中,姚教授以美国战后外交史研究为例着重介绍了该领域数据库资源情况;其下又可以细分为两个类别,即综合性数据库和机构数据库。

    首先,在综合性数据库方面,姚教授具体例介了三个数据库系统(或档案集合),即FRUS(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USDDO(美国解密档案在线)以及DNSA(解密后美国国家安全档案)。在介绍中,姚教授指出,尽管它们都属于综合性档案系统,因此在处理任何外交史相关选题时,它们都能为研究者提供帮助。但是,由于编排方式各有分疏,因此研究者在利用它们时必须要做到方法得当”——例如,对于以专题为编集方式的DNSA,研究者应当按类索骥、系统性的收集材料;而对于以年份为编集方式的FRUS,研究者则应善用关键字全文检索工具,尽可能地多挖掘出相关史料。

    其次,在机构数据库方面,姚教授详细介绍了总统办公室美国国务院中情局美国国会这四个机构的档案在各数据库中的分布情况。其中,姚教授特别提醒与会同学,尽管数据库子库的题名常常能够为我们定位史料提供指引,但同时,它们也极易对我们产生误导,使得我们遗漏掉许多原本十分切题的材料——例如,在Readex“20世纪全球视角数据库之下的《真理报》档案Pravda Archive),便是美国中情局档案系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题名的迷惑性,就极易使研究者误认为其是一个俄文数据库。因此,在对数据库进行选择时,必须要进行详细考察,以做到把握精准

    在第四部分中,姚教授分别就如何应对材料的过滥过稀问题提出了他的建议。

    首先,面对材料的过滥问题,即,由于史料过于冗杂,研究者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掌握相关研究题目的基本文献情况,姚教授指出,研究者应当充分做好史料的考辨采择。换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研究者,必须要能做到对史料的优劣加以甄别。在此之中,权威机构公开文件可靠性高于非正式渠道专业学术数据库高于一般网络资源等等原则为同学们进行好的史料价值辨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抓手。

    其次,面对材料的过稀问题,即,面对某些选题无材料无数据库可用的困境,姚教授也指出,不应过早地放弃选题,而是应当扩大资料的来源渠道。此时,跨领域视野的引入就变得十分重要了——1980年代以后少有美国媒体报纸可看的困境为例,姚教授指出,尽管在美国历史报纸等数据库中确实存在1980年代以后材料过于稀少的困境,但是,若我们能够将视野扩展至其他学科/专题领域,那么便不难发现,在许多传媒商业数据库中,我们所希望的材料其实一直都在静候挖掘

    在随后的评论环节,王立新教授和牛可教授分别向姚百慧教授的讲座表达了感谢。王立新教授指出,姚教授的研究至少在两个方面能够为与会师生提供启迪:首先,姚教授极富信息量的报告使得我们对于国内采购的美国历史数据库状况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这使得我们之后的研究有了史料收集方面的指南针。其次,在讲座第四部分,姚教授对于应当如何挑选、考辨、挖掘以及扩展电子史料的思考也极具启发性,为我们应对并克服史料的过滥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即,在不断加强史料收集范围的基础之上,也应当要注重自身史学素养的提升,包括思辨的能力、甄别材料价值的能力等等。

     牛可教授也高度赞扬了姚教授对各类数据库资源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牛教授指出,面对如今电子数据库开发飞速发展、高校购置资源能力日益提升的情况,学人也应当与时俱进,将纸质书时代“勤逛图书馆”的功夫带到电子时代;换言之,作为学者,我们对于数据库一定要勤加搜索、勤加整理、勤加更新,要认识到数据库本身就在经历不断的充实与变化;此时,若学者们内心只固守一个“一成不变”的旧有数据库列表、只钻研某一套个人或政府的档案,便难以称得上是在做“靠谱”的学术研究。与此同时,牛可教授也高度赞同王立新教授的观点,认为对于年轻的研究者而言,“史学修养”的提升确是当务之急;而且在如今的电子化时代,这一“修养”的提升变得更为重要。

    在讲座的最后,到场师生们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问题,内容涉及电子档案的学术引用问题、如何搜集“私人档案”以及国内外“电子史料学”的发展情况等问题;姚百慧教授都一一给予了精彩且细致的回应。

与本次讲座主题,即“信息化”时代的史学研究相呼应的是,工作坊第一次实现了海外实时连线。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7级博士研究生姚念达通过视频直播全程参与了本次学术讲座活动。未来,美国史工作坊还计划将探索更多新形式,不断扩大工作坊影响力,以促进各高校间乃至国内外美国史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欢迎各位同行继续关注、支持并期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美国史工作坊今后的各项活动!


                                                                                                                                                                                                                                     潘米奇/文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

                                                                                       姚百慧/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