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年度阅读 | 2019年外交史书目推荐

更新时间  2020-03-06 作者:秘书处

Copyright©美国史研究公众号“年度阅读”栏目自推出以来,得到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成员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受到广泛关注。今年这一栏目也如期与各位读者见面。本期主题“外交史”。欢迎各位美国史学者、学子向我们提供阅读信息!如需转载,请注明公众号【美国史研究】。

01

Propaganda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Cold War: The NATO Information Service

冷战时期的宣传和情报:北约信息服务

推荐人:王一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作者:Linda Risso

推荐理由

现任英国伦敦大学高等研究院(School of Advanced Study)历史研究所(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高级研究员的琳达·里索(Linda Risso)2014年出版的著作《冷战中的宣传与情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新闻处》( Propaganda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Cold War: The NATO Information Service )是近年来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研究的突破性著作。与大部分研究关注北约在应对国际危机和大国冲突时的作用不同,里索从国际信息合作的问题切入,考察了北约在对抗苏联的宣传攻势下如何进行反苏宣传以及如何构建大西洋共同体的努力。作者挖掘出北约新闻处(The NATO Information Service,简称NATIS)这一长期被北约研究者所忽略的机构档案,为我们讲述了新闻处从最初一种促进各国信息机构之间合作的沟通媒介,逐渐发展成独立制作大量多样化宣传材料和文化节目的实体机构的过程。这种变化既反映出国际信息合作的重要性在冷战斗争背景下不断凸显,也说明了北约组织自身机构职能的完善和成熟。本书是一次从国际史和文化史双重视角来研究美欧文化关系史的成功尝试,也是对冷战宣传史选题的极大拓展。作者大量使用了英国、法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官方档案(尽管关于美国方面的档案略显不足),力图写作一部关于北约信息合作的国际史。总之,这本书可以为冷战史或文化外交史研究者从跨大西洋视角考察冷战时期西方阵营的宣传合作问题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

Linda Risso, Propaganda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Cold War: The NATO Information Service,Routledge,2014.


02

The Postwar Origins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How the United Nations Built Spaceship Earth

战后全球环境的起源:联合国如何建造地球飞船

推荐人:姚念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作者:Perrin Selcer

推荐理由

全球环境治理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事物。佩林·塞尔瑟(Perrin Selcer)探究了孕育这一新事物的土壤。塞尔瑟将目光转向二战后的三十年,在其中寻找全球环境治理的源头。他发现,无论是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对环境事务的讨论都建立在环境知识的基础之上。在考察了二战后的跨国知识生产之后,塞尔瑟指出,科学家建构的环境危机想象是环境问题国际化和国际环境合作最重要的基础,“全球环境危机在被科学家揭示之前,不可能成为一个政治议题。”在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下,科学家群体通过对知识的构建和传播,让公众就环境保护问题向政府施压,最终将环境保护事业推向国际政治舞台。同时,科学界的跨国合作也开创了国际环境合作机制的先河。美国学者评价称,这本书将环境史与主流政治史和智识史结合了起来为尚未被充分研究的战后国际事务提供了一个非线性的解释:生态学的跨国知识生产所产生的潜在能量,如果能遇到恰当的政治环境,便会对技术官僚的政治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Perrin Selcer, The Postwar Origins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How the United Nations Built Spaceship Eart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


03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牛津通识读本:美国对外关系

推荐人:潘米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

作者:Andrew Preston

推荐理由

长久以来,美国一直是国际关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参与者;无论是在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领域,美国的影响均巨大且深远,令人无法忽视。对此,不少人报以欢迎,而另一些人则称之为霸权。尽管在这些评论之中,的确有不少是基于坚实的事实论据,但往往更多的,则是基于对美国外交实践的模糊记忆,以及由之引发的、情绪化的宣泄。本书的写作目的,便在于以精当的篇幅,为非专业领域的大众读者们提供美国对外关系史的一系列史实及相关讨论,从中,读者或许能够以更为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国外交实践的近二百五十余年历程,并由此出发,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之中,消弭彼此误解,增进相互理解。

作为享誉世界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之一,这本小书的质量无需置疑。作者安德鲁·普雷斯顿系欧洲美国史研究旗舰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的讲席教授,在国际史、美国对外关系史、越战史等方面均颇具建树,更是近年来美国对外关系史领域“宗教转向”的开拓者。作者文笔犀利、可读性极强,以区区168页的篇幅,串联起了美国对外关系史之中几乎全部的主要事件、政策与理论,包括“天定命运”、“门罗主义”、“门户开放”、“自由国际主义”、“杜鲁门主义”以及反恐战争等等。它们以纲举目张的时间顺序排列,不仅能使对美国史不甚了解的公众有机会构建起系统的时空框架,也能启发稍有基础的读者,使其联想起同一时期其它一系列更为宏大的主题,例如工业化、帝国主义、移民问题、全球化等等。在“专业性”与“普及性”方面,本书可以说是做到了很好的平衡。

Andrew Prest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04

How to Hide an Empire: Geography, Territory, and Power in the Greater United States

如何隐藏一个帝国:大美国的地理、领土和权力

推荐人:胡平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作者:Daniel Immerwahr

推荐理由

1941年12月7日,美国位于夏威夷和菲律宾等地的海外军事基地遭受到了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伤亡惨重。翌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向国会作出著名的国耻演说(Infamy Speech),阐述美国无法孤立于这场大战之外的原因,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到来。而少有人知的是,在演说前的最后一刻,罗斯福总统将手稿上的“日军开始轰炸夏威夷和菲律宾“改为了今日更为人所熟知的“日军开始轰炸美国瓦胡岛“。这一不起眼的改动,其实反映出当时美国政府对于其海外领土取舍的难言之隐。自美国肇基,作为一个因成功反抗大英帝国统治而生的新国家,美国在世界舞台上一直力主摒弃“帝国”这一理念。虽然由东海岸十三块殖民地发展至今,美国从西向东,跨过山脉走向海洋,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但美国主流政治思想仍然让大部分美国民众相信,美国这一承载着自由民主理念的国家,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无瓜葛的。这也印证了开头所描述的一幕,为何罗斯福总统在最后时刻将演说修改,以使美国民众意识到是这次受到攻击的不是别国,而是他们的自由家园。

作者丹尼尔•伊默瓦尔(Daniel Immerwahr)自美西战争开始通过三个阶段分析了美国是如何拥抱帝国主义扩张,并成功的在帝国主义解体的大潮中幸存,以及最后转型成为一个“隐形帝国“(pointillist empire)。该书用崭新的视角为我们梳理了美国帝国主义扩张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并连接同时期世界其他帝国争霸和衰弱以做比较。全书图文并茂,文笔流畅,是近年来美国近代史方向不可多得的一本优秀读物。作者系美国西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专攻美国史和全球史,并在殖民主义思想史方面著作颇丰。

Daniel Immerwahr, How to Hide an Empire: Geography, Territory, and Power in the Greater United States, London: The Bodley Head, 2019.


05

Worldmak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American Diplomacy

塑造世界:美国外交的艺术与科学

推荐人:刘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David Milne

推荐理由

美国外交的思想基础一直是外交史学者关注的重点,英国学者大卫·米尔恩的《塑造世界:美国外交的艺术与科学》一书选取了19世纪后期以来美国外交中的9个重要人物,探讨了美国影响世界的外交决策中的思想。有别于以往学者对于美国外交理念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传统分野,米尔恩用艺术与科学来区分美国外交大战略的两种思想路径。前者强调从哲学与文学中吸取养分,借鉴历史先例,依赖直觉和创造力来增进美国利益,承认美国影响世界的限度,这包括马汉、李普曼、凯南、基辛格与奥巴马。后者则大多接受了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社会科学的训练,更倾向于视世界为“可塑造”的,重视在决策中通过适当的模式和理论来影响世界,这包括威尔逊、比尔德、尼采和沃尔福威茨。尽管如此,米尔恩强调上述人物的思维方式并不存在绝对的二元对立,艺术与科学也并非简化的主叙事,而是更为深远的背景性因素。

具体而言,米尔恩采用传记的形式,从20世纪初美国应对帝国主义外交的两种不同理念出发,以美国在世界中的角色为核心问题,阐释了马汉倡导的海权优势上的商业帝国与威尔逊主张的民主国家为基础的国际联盟领导者之间的巨大差异。相对而言,米尔恩对三、四十年代美国外交思想的切入更引人瞩目,比尔德的“美国大陆主义”抨击了马汉商业扩张论的物质主义和威尔逊联盟理论中的冒险倾向,寻求国内门户开放中的真正国家利益。作为社会评论家的李普曼则反对孤立主义并主张在战后通过大国合作确保和平,这在罗斯福政府外交中并未完全实现。李普曼对于苏联的温和评价在战后初期日益遭受挑战,尤其受到长期反苏的凯南的批评,由此进入到全书的核心部分:凯南与尼采在冷战兴起过程中扮演的复杂角色,这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对立。凯南作为“遏制之父”却与杜鲁门政府遏制政策渐行渐远,忧虑美国在欧洲冷战中的过分卷入,尼采主持制定的NSC68文件则为美国冷战大战略的科学性与确定性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结合。这一战略对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深远冲击直到70年代才由重视历史经验、强调责任与权力平衡的基辛格部分修正了。到了冷战后期,沃尔福威茨对于缓和政策的批评预示着美国强硬政策的回归,他以“仅次于威尔逊”的科学主义恢复了美国塑造世界的信心,这在冷战终结及反恐战争中都有体现,而后一政策的恶果使得本书出版时的奥巴马实用主义仍然前途未定。本书为理解美国外交提供了新的视野,特别是米尔恩对比尔德和李普曼的选择,当下美国外交的特征也可以在前述思想中找到蛛丝马迹。米尔恩在论述中体现出对“艺术”的偏爱,但“科学”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又在某些历史条件下具有必然性,理解美国外交思想仍需明确思想与政策的具体联系,同时关注国内长期存在的不同理念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对于决策者自身信念的复杂塑造。

David Milne, Worldmak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American Diplomacy , New York: Farrar, Strauss & Giroux, 2015.

谢谢阅读

编 辑:黄碧盈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