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新书推介 | 九面之城:纽约的冲突与野心

更新时间  2020-07-21 作者:秘书处

书名:《九面之城:纽约的冲突与野心》

作者:乔安妮·雷塔诺(Joanne Reitano)

译者: 金旼旼 / 许多 / 刘蕾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5

页数:448

1

内容简介

《九面之城:纽约的冲突与野心》将四个世纪的纽约历史分为九个相互联系的时代,每一个时代的纽约都是特殊的,它们拥有只属于那个时代的面孔,转瞬即逝;每一个时代的纽约又是相似的,冲突与野心就像一条暗线贯穿始终,如影随形。荷兰人与英国人为新世界的控制权而争,殖民者与印第安人为土地和资源而争,金融寡头与政治人物为城市权利而争,老移民与新移民为话语权而争,正是这一次次的冲突让纽约从一个简陋的港口发展为世界级的都会,同时也铸就了这座城市开放、多元与包容的品质。本书探寻九面之下的纽约,呈现生动而深刻的纽约历史。

2

作者/译者介绍

乔安妮·雷塔诺(Joanne Reitano),纽约市立大学(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CUNY)历史学教授,该校“调查美国历史研究项目”(Investigating U.S. History Project)的参与者之一。专注于纽约市与纽约州地方历史的研究,著有多本关于纽约历史的佳作。

金旼旼,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原新华社资深驻美国记者、国际部主任编辑,“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得主,常年从事美国研究。

许多,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耶鲁大学政治学硕士、东京大学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政治和中美关系。

刘蕾,出生于1979年,河北人。任职于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3

目录

第一章 漩涡之城

第二章 吊诡之都

第三章 骄傲之都

第四章 帝国之城

第五章 野心之城

第六章 逐梦之城

第七章 世界之城

第八章 威胁之城

第九章 躁动之城

致谢

4

序言

本书以美国印第安人的历史为始,涵盖从1609年到2015年的时间阶段,突出每个时代的主要发展动向。图片为讲述增加了视觉维度,建议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这些图片。本书无意力求全面,只为探讨纽约市的特殊性格,探访这个具有独特活力,兼具多样性、创造力、韧性和全国影响力的大都市。

本书每一章以时间线和序言开篇,文字内容着重关注能够凸显城市变革的人物、事件和运动。每一章都包含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政府和警察的角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平等的内涵、改革的范围以及社群的意义等。这些话题直至今日仍无定论,那些历史上的不和谐音符依然回响在当今的纽约上空。从一开始,纽约就扮演着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民主发展优等生和落后生的双重角色。纽约的复杂性令其不仅成为乐观与机遇的化身,也成为英国历史学家阿萨·布里格斯勋爵(Lord Asa Briggs)所说的“不满之都”。

在殖民时期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纽约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兼具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社会,但是这个社会同时也剥削印第安人和来自非洲的奴隶。这一矛盾给纽约带来了困难,它引发了争论,但也推动了改革。彼得·施托伊弗桑特(Peter Stuyvesant)、荷兰西印度公司、《法拉盛陈情书》(the Flushing Remonstrance)、雅各布·莱斯勒和约翰·彼得·曾格都与这一矛盾息息相关。亚历山大·麦克杜格尔、“自由之子”协会、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和约翰·杰伊(John Jay)都曾强调纽约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期间和之后扮演的重要角色。

德维特·克林顿(DeWitt Clinton)巩固了“哥谭镇”的发展,这座城市在他的引领下迈入19世纪初期。杰克逊式民主激起了新一波的骚动,体现在工人运动、本土主义、废奴主义、反废奴主义、1834年骚乱、1836年罢工、1837年大萧条这些事件中。这个时期暴露出了阶级、种族、性别和民族冲突的严重裂痕,以至于包括霍恩在内的许多人都开始怀疑,民主制度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19世纪中叶,纽约迎来了革新,也吸引了德国和爱尔兰移民的到来,他们在小德国和五点区留下印记。文化冲突导致的1849年骚乱延续到整个19世纪50年代。支持废奴为纽约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是被与南方贸易关系的恶化和1863年的征兵骚乱所抵消,这次骚乱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骚乱。

19世纪末,纽约人被视为镀金时代的典型形象——贪婪的流氓大亨和腐败的政府官员。但是,在一个崇尚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时代,通过“发现贫穷”和激进劳工运动,纽约戳痛了全美国的社会良知。正如布里格斯观察到的,工业城市的问题“常常压垮身处其中的人们”,但反过来这些问题也激励着人们努力找到平衡“经济利己主义和社会公民意识”的更好方法。

20世纪初,当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 P. Morgan)如日中天时,进步主义挑战着传统。垃圾箱画派和爱玛·戈德曼挑战着艺术和社会的秩序。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抵抗着种族主义。女性则通过食物暴动、劳工罢工和选举权运动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1920—1945年,纽约经历了新的跌宕起伏。哈莱姆复兴的梦想与大萧条的绝望形成的鲜明对比,这种绝望由于1935年和1943年的哈莱姆骚乱而更加复杂。禁令和限制移民的消极精神被菲奥雷洛·拉瓜迪亚所承诺的人性化政府所抵消。然而,小亚当·克莱顿·鲍威尔仍要求做出更多的改革。

在20世纪的下半叶,联合国总部和洛克菲勒中心象征着“哥谭镇”在战后的全球地位。建筑大师罗伯特·摩西重铸了这座城市的外观和城市规划。同样,性别、种族、教育领域的动荡既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的变革,也体现了对变革的反对。林荫大道代表了经济不平衡的现象,而正是这种不平衡导致了1964年的哈莱姆骚乱。

1973—2000年的紧张时期始于亚伯拉罕·比姆领导下的1975年的财政危机。债务、犯罪、火灾、涂鸦和老鼠使纽约成为国家城市危机的代名词。爱德华·科克和戴维·丁金斯(David Dinkins)似乎加剧了种族冲突。鲁道夫·朱利安尼强调在这座城市传统的灵活性基础上应更重视秩序性。

21世纪初,迈克尔·布隆伯格和比尔·德布拉西奥都追求具有争议的变革,内容涉及发展、中产化、教育和治安。“桑迪”飓风带来的破坏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复苏的移民趋势、“9·11”事件的悲剧和经济衰退都影响了纽约的未来和它与美国爱恨交加的关系。就像布里格斯描述的伦敦一样,纽约是由人群、利益和政治构成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展现了关于过去与未来最令人着迷又最令人恐惧的谜题”。

久而久之,作为美国最受人瞩目、最具争议也是最重要的都市,“哥谭镇”的冲突产生了广泛影响。正如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在1851年所说:“无论从利益、位置,还是从发展追求来看,纽约实际上都是国家的。没有人觉得它属于某个州,它属于美国。”除了扮演重要的经济角色外,纽约也是艺术、移民和交流中心。因此,纽约的冲突会辐射至全国,凸显并影响着美国所面临的核心挑战。纽约永远如此活力四射,纽约永远都不会无关紧要。

冲突并不是纽约唯一的故事,历史学家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曾经说过,冲突起码不是我们愿意讲述的故事。冲突向我们展示的是挣扎而非成功,也因此为我们揭开了经常被隐藏或否认的矛盾。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冲突从历史角度看如此重要。每个历史时期,城市动乱都反映了人们对于城市秩序最深层的不安。在美国最重要的城市里,关于权势、财富和地位的斗争永恒上演,一直在提醒着我们:美国不灭的渴望和仍需解决的问题。冲突是对一个城市的灵魂,甚至是对一个国家的灵魂的争夺。冲突向我们展示了“哥谭镇”的骚动如何鼓舞了美国梦。千言万语还归一句:纽约的躁动不安就是它的最大财富。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曾说过:

纽约依旧还是从前的样子:一座风起云涌的城市,一座人口和经济不断变化的城市,一座几乎从不停歇的城市。这座城市残酷、肮脏又危险,怪诞又奇幻,美丽又高大。这座城市拥有许多不同的面孔,但每一张都无法单独定义它。所有的面孔组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纽约。如果不能接受这样的悖论,就等于否定了这座城市存在的真正现实。

编 辑:杨洁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