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AHRAC书单 | 2023年第1期美国史中文新书一览

更新时间  2023-07-24 作者:秘书处

本期主要收录2023年上半年美国史相关中文专著与译著,涉及移民史、农业史、种族史、城市史、政治史、中美关系史、性别史和西部史等领域,希冀有所收获。

 

中文专著

 
01
 

美国早期政治文化史散论

作者:董瑜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涉及美国早期政治文化史的多篇文章,从不同侧面考察美国早期政治文化的复杂性,从多重视野揭示美国建国初期政治文化的变动性。全书分“复杂的政治文化”“多重视野下的政治文化“和“读史札记”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建国初期商业公司的建立与演变、美国1819年经济危机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城市工匠的政治诉求和行动、美国建国初期乡村与城市的社会变迁、1798年美国《惩治煽动叛乱法》引发的反响与意义等。政治文化不仅受到政治结构和政治行动的影响,而且还与社会行为和文化系统有密切关联。

//作者简介

董瑜,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世界历史》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共4项。

 
 
 
 
 
 
02
 

美国新闻媒体影响外交决策的机制研究

作者:罗宣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内容简介

本书在考察美国及主要西方国家媒体国际新闻报道数量、关注范围、特殊受众群体、新闻媒体记者获取国际新闻的渠道、对国际新闻的取舍标准及其内涵、国际新闻受众特性、以及美国新闻媒体对他国报道的特点等问题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美国外交核心决策层、国会等外交决策部门所关注的不同国际新闻来源,探讨了美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对美国总统、白宫、国务院、国防部以及国会等决策者和决策机构的影响,阐述了美国国际新闻报道对决策者和决策机构的影响方式及其效果,重点剖析了公众舆论在外交决策上的特殊作用,以及公众关注国际新闻的渠道、态度,及在常态和危机情况下对外交决策不同影响及其特点。

//作者简介

罗宣,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2016-2017年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美关系史、新闻媒体与美国外交、网络史学。

 
 
 
03
 

外来传染病与美国早期印第安人社会的变迁

作者:丁见民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殖民主义。这里所说的殖民主义不仅仅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等传统殖民主义范畴,而且还包括其生态层面的内容即疾病入侵的巨大影响,也就是生态殖民主义。所谓生态殖民主义指的是欧洲殖民者主观上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从欧洲传入的疾病来扩大和拓殖在北美的影响和势力。如果说殖民主义在北美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征服是一种有形的手,那么生态殖民主义则是一种无形的手,它利用看不见的病菌作为媒体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尽管是看不见的手,但殖民者所造成的生态破坏是巨大的,生态殖民主义和军事殖民主义、政治殖民主义、经济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相互影响,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共同造成了人类历史上莫大的悲剧。鉴于此,本书将集中研究疾病入侵、殖民主义对土著民族乃至整个美国早期社会的重大影响,剖析疾病入侵与传统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将疾病与殖民主义结合起来的现象归纳为生态殖民主义,并对生态殖民主义做出一个恰当且实事求是的评价。

//作者简介

丁见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国早期史、疾病医疗史与种族关系史研究。

 
 
 
 
 

04

 

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探微

作者:赵学功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历史研究》《美国研究》等期刊发表的10多篇论文,主要涉及美国的核外交、美国对古巴的政策和美国对东亚的政策,揭示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是美国的核政策,主要考察战后美国核战略和核政策的发展演变及缘由、核武器与美国对外政策之间的联系等;二是美国对古巴的政策,主要考察了美国政府对古巴革命胜利的反应;三是美国对东亚的政策,主要是勾勒了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以及美国对越南战争和对日本的政策。这些论文发表后曾受到学界的关注, 部分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所收录。

 

 

//作者简介

赵学功,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史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为美国史、国际关系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05
 

美国移民入境政策改革研究(1945~1965)

作者:韩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内容简介

二战结束后,移民问题在美国重新泛起。从杜鲁门政府至约翰逊政府,美国社会各界就接收外来移民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和博弈,最终导致美国移民政策发生重要转变,即选择移民的基本标准从以种族和民族属性为中心到以与美国公民和永久性居民的亲属关系为基础。二战后这场围绕移民问题展开的争论及其引发的政策变革,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作者简介

韩玲,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博士,河北大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移民政策史、公平住房政策史、美国种族史等。

 
 
 
06
 

美国工业化转型时期农民状况研究

作者:原祖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内容简介

本书对美国工业化转型时期农民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美国历史上从早期自耕农性质的小农场经营到19世纪后期农业全面市场化过程中农民命运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工业化转型对农民境遇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联合与抗争,让学术界对这个数量庞大却相对沉默的弱势群体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三十年中国美国史研究的短板,也为全面认识世界现代化转型做出贡献。研究19世纪美国工业化时期的农民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工业化大趋势下农民面临的困境、探索现代农村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农业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总结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们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原祖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社会文化史、中西现代化进程比较等。

 
 

 

07

 

清季上海的美国人(1898—1905)

作者:王慧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内容简介

1898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政府亦欲染指远东。上海美侨向来希望政府对其在华利益实施有力保护,至此更是加紧游说,亟欲华府转变其消极的对华政策。就这样,一批寓居上海的美国著名商人与传教士,在美国政府的“门户开放”政策出台前夕,联合创办了美国中华协会。上海美侨将该会定位为在商业利益主导下,同时兼顾传教利益和美侨安全的侨民组织,并邀集中国其他地区的美侨参与其中。因该会成立于戊戌政变之后,未几又遭逢己亥建储与庚子事变,所以在上述中外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该会对庚子前后的中国事务做出异常活跃的因应。复因决策多出自寓沪美侨之手,所以该会在庚子前后的活动可被视为上海美国人在清季的大联合。本书以美华协会最为活跃的1898—1905年的活动为切入点,力图通过尽量搜集、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料和既有研究,回溯上海美商与教士之间的分合以及他们依托美华协会对清季几大政治事件的因应,比较深入、具体地探讨上述两群体联合的基础与条件,联合的具体实践,以及联合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作者简介

王慧颖,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美关系史、晚清政治史。

 
 
 
 
08
 

美国内战前反奴隶制政治的兴起

作者:杜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内容简介

美国的建国一代“容忍”了奴隶制的存在,直到19世纪40年代,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想到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奴隶制的消亡。但仅仅二十年后,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美国陷入内战,奴隶制随之被彻底摧毁。反奴隶制政治的兴起和胜利,可谓是“美国历史上最奇特的政治和思想反转之一”。本书以废奴运动为中心,从三个层面探讨美国内战前反奴隶制政治的兴起。首先,考察1835年邮件运动,分析废奴主义者如何突破国家权力和白人社会的双重压力,推动奴隶制问题的全国化和政治化。其次,以“人身自由法”为中心,分析废奴主义者如何推动北部州制定不利于奴隶制存续的法律,进而推动地方层面的反奴隶制政治的发展。最后,从“奴隶主权势”观念入手,研究废奴主义者创造的政治话语和观点如何影响和塑造了美国的政治文化。本书认为,废奴主义者持续的抗争行动,改变了全国政治的结构和话语,促使国家权力着手切断奴隶制与联邦政治之间的关系,直接促成了反奴隶制政治在19世纪50年代的全面兴起。

//作者简介

杜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国早期史、十九世纪美国史、奴隶制与美国早期社会政治变迁。

 
 
 
09
 

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

作者:李剑鸣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修订而成,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某些理论和概念,借鉴美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历史学角度对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两个种族的文化接触与互动进行探讨,既有鸟瞰式的宏观考察,也有个案性的细致分析,并提及“文化边疆”“文化权利”和“文化帝国主义”等重要概念,揭示了美国种族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国内的美国史及跨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初版于1994年,曾在学术界引起关注,多家报刊发表评介文字,先后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作者简介

李剑鸣,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湘潭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0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修订本)

作者:李剑鸣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内容简介

本书取材于古今中外成名史家的治学经验和经典论著,吸收国内外历史哲学、史学方法和史学史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本人研究和教学的体会,采取深入浅出的笔法,运用平实晓畅的文字,系统而条畅地论述治史所应具备的修养、技艺和规范,并对史学的学科特性、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理解的意义、历史的用途等问题加以讨论,对后现代主义的史学理念也做了适度的回应。本书在方法论方面推许开放性、多元性和实践性,强调历史主义、语境主义和历史语义学的重要性;在研究策略方面主张兼顾实证性、理论化和可读性,提倡“以大观小、小题大做、因小见大”的选题和写作方式。 

//作者简介

李剑鸣,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湘潭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文译著

 

01 [美]尼克·雷丁著:《美国小城镇的死与生》,徐晓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

02 [美]皮特·哈米尔著:《纽约下城》,傅婧瑛译,光启书局2023年。

03 [美]大卫·S.雷诺兹著:《沃尔特·惠特曼的美国:一部文化传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

04 [美]迪伊·布朗著:《魂归伤膝谷: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史》,邓海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

05 [美]朱迪丝·N.施克莱著:《美国公民身份:寻求接纳》,钱一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

06 [美]罗伯特·M.福格尔森著:《中产阶层噩梦:1870—1930年的美国城市郊区》,贺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23年。

07 [美]马修·罗思著:《魔豆 : 大豆在美国的崛起》,刘夙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

08 [美]莉莎·芒迪著,《密码女孩》,杨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

09 [美]特里·L.安德森 / [美]彼得·J.希尔著:《不那么狂野的西部:西进运动中的制度演变》,张敏敏 / 林婉琳译,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

10 [美] 默里·罗斯巴德著/ [美] 帕特里克·纽曼(整理汇编):《现代美国的起源》,粟志敏 / 陈玲 / 姚晨辉 / 蔡建娜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3年。

11 [美]埃文·托马斯著:《优雅与公正 : 桑德拉·戴·奥康纳传》,仇京荣译,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

12 [美]伊莱·库克著:《为进步定价 : 美国经济指标演变简史》,魏陆 / 罗楠译,格致出版社2023年。

13 [美]文森特·J.卡纳托:《穿越窄门 : 埃利斯岛上的移民故事》,马百亮译,光启书局2023年。

14 [美] 西恩·帕特里克·亚当斯著:《黑金时代 : 煤炭、政治与美国的工业化抉择》,秦含璞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

15 [美]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著:《看不见的孩子:一座美国城市中的贫困、生存与希望》,林华译,中信出版社2023年。


 

本期编辑:东北师范大学团队    

责任编辑:杨洁   编 审:孟庆龙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