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研究资源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年度阅读 | 美国资本主义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作者:秘书处

年度阅读 | 美国本主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这个词汇再次回到国际研究者的视野。借由对金融化”“零工经济”“监控社会等社会现象的反思,多年来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企业组织史、劳工史、经济史等传统领域渐有复兴之势,而消费史、金融史、性别与资本主义、奴隶制劳动形态研究也成为新资本主义史这一研究丛中最受瞩目的新兴领域。

在去年的年度阅读 | 美国资本主义史中我们曾提到,2019年是新资本主义史正式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一年,随着 《棉花帝国》《被掩盖的原罪》《巨兽》等相关重要著作的译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和介入到资本主义史这个领域,或是选择从资本主义史角度观照自己的研究。2020年,至少两位青年学者在国内开设了美国资本主义史的专题课程,分别是上海大学 焦姣 《美国资本主义史专题》和陕西师范大学 于留振《美国新资本主义史专题研讨》。与此同时, 杜华 资本主义与美国奴隶制 董瑜 商业公司与政治文化 蔡萌 美国劳工史的跨国转向研究,都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史与美国史经典研究领域结合的可能性。由一群青年学者共同主理的 资本主义史公众号(Capitalism-2020)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史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领域,也是一个具有跨学科生长意味的新兴研究丛。今年,我们将从资本主义史角度为大家推荐以下美国史研究著作:

劳动、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的崛起

NO.1

原祖杰: 《进步与公正:美国早期的共和实验及其在工业化时代遭遇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推荐人:焦姣(上海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推荐理由:

作为一名学术经历横贯中美的学者,原祖杰教授在本书中结合了两国美国史研究中的三股传统:1.美国历史学研究中的进步主义传统。正如霍夫斯塔得指出:美国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是一个政治上保守,思想上进步的国家,美国强调平等、民主、进步的理念与其政治实践中的保守、社会的不公之间存在巨大张力,而美国进步主义史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研究这种不一致;2. 中国美国史研究的进步传统。与美国主流史学相比,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受到唯物史观和平民史观影响,长久以来有着关注底层、重视社会环境对政治作用的研究趋向,其中劳工史、黑人史更有数十年的研究积淀;3.美国史学传统与中国历史学间的互动。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奠基人,如杨生茂、黄绍湘、刘绪贻、丁则民、刘祚昌等,大多有美国学习的经历,又长期在国内以汉语从事世界史教学和研究,与美国历史学者写作本国史的视角不同,中国研究者始终需面对如何将美国历史与本国史观和世界叙事结合的问题。原祖杰教授本书从北美殖民时期至20世纪初的清教徒、农民、工人、妇女等不同群体视角出发,试图将各社会群体具体而微的斗争历史与美国文明中的进步叙事整合,既是对美国共识史学和简单进步史观的双重反思,也呼应了当下的身份政治和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议题。

NO.2

Noam Maggor, Brahmin Capitalism: Frontiers of Wealth and Populism in America’s First Gilded A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推荐人:李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推荐理由: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大约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由一个奴隶制占主导的农产品出口国发展成为工业资本主义的领头羊。那么这种巨大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随着新英格兰以棉花为基础的纺织品制造业的衰落和奴隶制的废除,东部的资本精英们四处走动,寻找新的商机,并在大西部的矿山、铁路和工业中找到了机会。Maggor追溯了内战后来自东部中心城市的资本到大西部的投资运动,检视了波士顿资本精英(人们称之为婆罗门贵族)如何动员他们的资金到遥远的西部,以及如何利用他们的财富打造跨州的商品、劳动力和运输网络,揭示了内战后几十年间既有财富在美国经济转型中的决定性作用。

新的财富和资本投资同样勾画了新的社会争议边界。Maggor在本书中同样关注了美国国内市场形成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政治矛盾,揭示了草根群体如何进行政治动员并通过各种方式去反对资本力量。偏远地区和领地在与全国经济进行整合的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东部的投资在东部城市化和西部扩张中引发了新的政治和社会冲突。在对于财富、政府和不平等产生持久影响的竞争中,金融权力与更加民主的经济发展观念产生了冲突。

本书挑战了关于十九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传统叙事。新的资本主义地理的形成并非是被铁路和电报之类的技术不可阻挡地驱动,而是一项宏伟且极富争议、充满矛盾的事业。围绕十九世纪末美国国内工业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显示了经济转型绝非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过程,而是战略家们有目的的动员以及围绕政治规则、管理和资格的频繁斗争的结果。因此,本书对于重新理解十九世纪美国历史、美国的崛起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消费、美国特性与跨国史

NO.3

[] 维多利亚·格拉齐亚: 《不可抗拒的帝国:美国在20世纪欧洲的扩展》,何维保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Victoria de Grazia, Irresistible Empire; America's Advance through 20th-Century Europe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05.


推荐人:

王一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李娜(上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

成银枚(上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

推荐理由:

李娜:

不同于以往从政治、经济、军事视角谈及美国对欧洲主导地位的形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维多利亚·格拉齐亚的《不可抗拒的帝国:美国在20世纪欧洲的扩展》一书从跨国史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阐析了美国消费文化对欧洲人消费观念的深远影响,反思了20世纪美国消费文化在西欧的优势和不足。

什么是不可抗拒的帝国?我想这是我们阅读本书前会产生疑惑和想要弄懂的问题。作者认为,美国凭借其市场优势,将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文化这种软实力在20世纪的欧洲势不可挡地输出,并且在文化、经济、消费等方面深刻影响了欧洲人,潜移默化中传播了美国的民主观念、消费理念,美国是一个具有新物质文明的市场帝国。

美国何以成为不可抗拒的帝国?作者认为这源于美国市场帝国统治的独特性。首先,美国信奉自由贸易的古典主义原则,认为其他国家对于他们的公共空间只拥有限的主权;其次,美国在经济输出的同时,也输出自己的市民社会和市民精神;第三,美国的商人和市民领袖具有制定标准的能力;第四,美国消费观念中的民主和平等;最后,美国倡导的消费文化不同于欧洲军国主义的暴力传统,是一种和平手段,美国凭借强大的政治军事硬实力加强自身软实力。

每一章的标题之下,作者会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篇。譬如,在谈美国的服务理念在欧洲的输出时,作者提出资产阶级男人是如何与巴比特式作风和平相处的;谈美国的生活水准对欧洲的影响时,作者设计的问题是欧洲人如何被用美国的生活方式衡量;提及美国电影在欧洲的吸引力,作者便问道好莱坞是怎样把电影文化变成娱乐价值的”……这样通俗而有深度的开篇之问恰恰能说明每一章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书中置入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案例,能够使读者了解众多美国的消费品、消费文化在欧洲国家的接受、流行过程。

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也会为其它研究领域带来一些启发。格拉齐亚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分析美国对欧洲的改造,同样会为研究帝国史、跨国史、冷战社会文化史的学者带来别样的视角与启迪。

成银枚: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维多利亚·格拉齐亚(Victoria de Grazia)的著作从跨国史和文化史角度来透视20世纪的美欧关系。她通过讲述美国软实力输出的历史,分析了美国在20世纪时如何以一个市场帝国的形式改变欧洲。该书从消费文化来探讨美国对欧洲的影响的视角突破了以往从政治、经济和军事角度来研究美国在欧洲主导地位的形成的思维方式。此外,这本书还包含了大量的细节和引人入胜的轶事,兼具学术性和文学性,可读性强。

在此书中,作者认为,大众消费品、品牌营销术、商品广告和随之而来的消费理念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品味,而且也改变了欧洲人对于社会及他们自身的看法,从而促进了欧洲人对美国消费资本主义的接受和认同。实际上,这不仅代表着美国消费资本主义模式在欧洲的胜利,还意味着消费文化无形中充当了美国冷战的工具,遏制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在欧洲的扩张。总体而言,这本书可以说是美欧文化关系的经典之作。

NO.4

Lizabeth Cohen, A Consumer’s Republic: The Politics of Mass Consumption in Postwar America, Alfred A. Knopf, 2003.

推荐人:赵梦楠(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推荐理由:

美国战后大众消费的兴起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还改变了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与政治制度文化。哈佛大学历史学家丽萨贝斯科恩是研究地方消费主义的先驱,在本书中,她创造了消费者共和国的概念,用来描述战后被消费改造的美国。科恩认为,消费是美国战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文化语言的核心,促进了战后新自由主义和公民身份的转变,重新塑造了美国性别、阶级、种族规范,对住宅、商业中心和政府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恩以大萧条作为消费者共和国的起点,那些被剥夺了传统政治权利的群体以维护消费者利益为途径进行抗争,提高了消费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战后,通过政策颁布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承诺用消费构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共和国,可事实上并没有改变不平等的事实;城市郊区化导致住宅社区和商业中心重组,商企促进消费的手段从大众营销转为市场细分,这些变化更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裂,消费者共和国受到冲击;到70年代中期经济危机时,虽然消费仍是美国社会的核心,但消费者共和国的承诺瓦解了。

科恩提到,许多二战后美国史的学者经常用冷战构建研究框架,这种方式掩盖了许多重要的发展线索,而消费话语提供了研究社会政治史的新路径。作为研究郊区化、环境建筑和大众历史的学者,科恩以自己的家乡新泽西为例,将这些研究方向与政治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反思美国当下个人、地方与国家层面的相互作用。书中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以及研究路径和角度,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大众读者的借鉴之处。

NO.5

[]马克辛·伯格(Maxine Berg)著,孙超译: 《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

推荐人:杨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欧洲史方向博士研究生)

推荐理由:

马克辛·伯格认为,18世纪英国奢侈品制造、销售与消费的繁荣刺激了工业革命的发生,从而补足了工业革命起源叙事中缺失的一环。以往论及工业革命起源,或强调原工业化与农业革命的影响,或归功于高工资、低价能源模式,或从科学启蒙、政治与文化背景考察。20世纪中后期,关于消费革命、勤勉革命的论述开始出现,相关观点逐渐被接受,但诸多研究者仍很少关注实际物质发展状况。鉴于此,本书对18世纪英国新奢侈品的发明、制造和消费作了具体论述,这一点也是主要学术价值所在。书中第二部分怎样制造不仅论列了发明与制造,更广泛涉及物品的价格、市场、劳动组织、宣传等层面;而第三部分一个购物者的国家亦涵盖了英国18世纪中产阶级的欲望、财产、时尚、城市场所等诸多方面。

然而,伯格并未将视野局限于英国一地。此书虽名为“18世纪英国的奢侈与逸乐,却兼具全球视野,因此也被中文出版方列入全球视野与物质文化史丛书16世纪大航海以来,茶叶、丝绸、漆器、瓷器等东方奢侈品大量运往欧洲,伴随而来的是整个欧洲的中国热,并带来欧洲饮食、服饰和社交等方面的变革。除此之外,这种东方奢侈品的制造与交易也存在双向互动:中国制造者主动迎合西方的东方想象,而居间的各家特许公司在贸易与营销方面亦有重要作用。但自18世纪中期以降,东方奢侈品在欧洲的出口份额下跌,其原因在于,欧洲制造商在奢侈品营销与仿制方面已青出于蓝,而其中又以英国最为重要。18世纪英国奢侈品仿制企业逐渐成为该国的创新之中心,相关奢侈品代表者主要有玻璃、陶瓷、金属制品等。这些融入了新工艺与新式生产组织的新奢侈品逐渐由英国走向全球,逆转了往日东方奢侈品的流向。然而,尽管尾章论及英国奢侈品与美洲消费者,但同样重要的欧陆与亚洲部分却未能展开,也削弱了其作为全球史论著的价值。从这种意义上看,本书仍未能完全超脱工业革命起源叙事的地方模式。

NO.6

David C. Engerman, The Price of Aid: The Economic Cold War in Ind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推荐人:潘米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推荐理由:

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史History of Capitalism)在美国史学界的勃兴,常被忽视的经济议题重新成为了学者们所关注的重点议题。耶鲁大学知名学者大卫·恩格曼的力作《援助的代价: 印度的经济冷战》便是其中的代表。在该书中,作者试图将经济史与冷战国际史加以结合,利用大量的档案材料,展现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高度虬结的复杂样貌。恩格曼认为,作为前殖民地之中规模最大的新兴独立国家,印度成为了美国和苏联重点的争取和拉拢对象,两强纷纷采取经济手段,力图实现各自的地缘政治目的。而印度则恰恰相反,巧妙依靠其地缘政治的必争区位,来为本国的经济发展争取资源。正如恩格曼所说:当超级大国的官员们纷纷将经济作为冷战工具的时候,印度也将冷战作为了经济发展的工具。从经济史和国际史的角度重新考察冷战,一个别样的冷战故事版本由此展现。

金融、货币与风险社会

NO.7

Gavin Benke, Risk and Ruin: Enron and the Culture of American Capitalism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8.

推荐人:边兰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推荐理由:

波士顿大学加文本克(Gavin Benke)教授的新作《风险与毁灭:安然公司与美国资本主义文化》试图从安然公司的兴衰史来反映资本主义企业文化。

安然公司在2001年倒闭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其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风险与毁灭清晰而简洁地概括了安然的兴衰故事。作者深入安然档案馆,分析公司通讯、董事会会议记录和法庭记录,描述安然历史上几个相互关联的主题:休斯顿不断变化的命运;决策者和商界领袖的商业战略、政府放松管制、市场功能转变以及伴随并鼓励这些行为的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在许多方面,安然是这个时代转型的象征。例如,美国经济已经从老工业转向所谓的知识经济,从商品转向金融,从国家生产模式转向全球生产方式。Benke认为,尽管安然的欺诈已成为历史,但它赖以生存的经济和文化体系依然存在。安然公司以新的意义,有力地提醒人们去关注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中未解决的问题。

关注高级管理人员而不是更广泛的监管和业务环境,这种对安然的历史研究方法,为公司的账目增加了细节和背景,得益于近年来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学者所青睐的方法。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决不能孤立地理解安然高管的犯罪行为,相反,必须植根于世界经济中,从而使安然(甚至受到鼓励)实践,重塑人们对企业文化的信心。

NO.8

Louis Hyman, Debtor Nation: The History of America in Red In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推荐人:蒲欢 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推荐理由:

本书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路易斯·海曼(Louis Hyman)教授写成于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的一部金融史力作,书中,作者追溯了从1917年到二十一世纪初这短短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作为现代资本主义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个人信贷在美国出现并逐步发展演变的广阔历程,揭示了其中个人贷款者、金融资本家、美国联邦政府和各种改革者之间全方位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信贷发展给美国社会生活带来的广泛影响,也不乏对女性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可以清晰地看到,信贷深刻地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心态,推动了美国金融资本在国内的大循环,从根本上来说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进步和创新,当然,它的发展过程也正是逐渐酝酿风险和形成泡沫的过程,直至最终引发金融危机。透过本书,我们会对2008年次贷危机背后的基础性原因有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认识。同时,金融史是当前新资本主义史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更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佳作。

NO.9

[]爱德华·钱塞勒著,姜文波译: 《金融投机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推荐人:杜人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推荐理由:

爱德华·钱塞勒(Edward Chancellor)的《金融投机史》是一本以历史学视角讲述金融投机的著作。

钱塞勒在牛津和剑桥的历史学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素养,使得他在关注金融投机市场时以人物和故事而不是公式和模型来讲述投机的历史;在探究狂热与泡沫时不仅仅关注金融行业或产品的缺陷,更能将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层次原因融入其中。所以,钱塞勒在写作时能生动地阐述英国的王室、美国的实业家乃至日本的黑帮如何一步步摔倒在泡沫投机的同一个坑里。正如钱塞勒所指出的那样,是整个金融市场结构所鼓舞的贪婪,从民间对于暴富的欲求到统治者对于权力的巩固,成为了一次次金融泡沫由击鼓传花起始,到大梦一空告终,而形形色色的人群仍乐此不疲的不竭动力。

应该说,通过钱塞勒的著作,读者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一窥纷繁复杂的投机市场,并从资本主义中最活跃却又最虚无缥缈的部门去理解资本主义为何物。

NO.10

埃里克·罗威: 《货币大师:罗斯福和凯恩斯如何结束大萧条,打败法西斯,并实现持久的和平?,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

推荐人:潘米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推荐理由:

作为研究美国国内政治与国际经济相互互动的领军学者,埃里克·罗威以两位人物——罗斯福与凯恩斯——入手,展现了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如何在严峻的经济(大萧条)与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考验之下破茧而生。以长时段的眼光,以及国内-国际、内政-外交,政治-经济的多重透镜,本书勾画了现代货币体系建立的艰难历程。将经济史、政治史与国际史加以综合,并赋予了新政以国际性的意义,使得本书极富洞见性与新意。人物研究的写法,则使得本书具有着很强的可读性。站在世界经济以邻为壑格局似在反复的当下,重新审视这段相互协调的国际货币体系如何建立的历史,实有很强的借镜意义。

BOOK

辑:马雨聪 责任编辑:焦姣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