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共享 > 研究资源

学术信息

研究资源

教学资源

域外来鸿

年度阅读 | 跨国与文化视野下的民权运动

更新时间  2021-02-10 作者:秘书处

年度阅读 | 跨国与文化野下的民 

 

·本号第982篇推文·

编者按

2020年已然过去,美国史研究会继续推出年度阅读栏目,由青年学者和学生推荐美国史领域的新书。在这个剧烈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阅读或许是安顿心灵,洞察未来的最佳方式。期待诸位师友继续供稿,将个体的阅读经验分享出来,为晦暗不明的世界投射一道智识的微光。本期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魏崴推荐,特致谢忱!

跨国与文化视野下的民权运动

01

Thomas Borstelmann, The Cold War and the color line: American race relations in the global aren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冷战开启后,美国面临着两个突出的挑战:第一,作为自由世界的领袖,美国如何履行其在国际社会的责任,如何向世界讲述好美国故事;第二,美国应该如何应对国内正在兴起的民权运动,如何回应民权运动在国际上产生的回响。在应付这些挑战的过程中,美国深刻意识到蕴含于美国内政与外交中的种族悖论;种族隔离与歧视的存在,让美国无法高枕无忧地指责他国的人权与自由问题。冷战开始之后,这种悖论变得愈发明显。美国作为自由世界的领袖,在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对抗中,必定要更加强调自身对自由的承诺。但是在美国国内,非白人民众缺乏这种神话般的自由。这意味着种族问题不仅是美国的内政问题,也是关涉国家形象的外交问题。

博斯特尔曼正是在这种冷战国际斗争的语境下探讨美国民权运动与美国冷战外交的关系。博斯特尔曼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为美国的民权运动打开了大门,也推动了亚洲和非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的斗争。美国政府深知,这波正在蓬勃兴起的民族主义力量对其冷战国际战略至关重要,有利于其赢得中间国家的支持。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显然是有难度的。首先,这些新兴的国家很多是多民族国家,以及不少以黑人为主体的非洲国家,它们对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肯定持批判态度。其次,美国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的亲密盟友大都是殖民大国,民族独立运动显然侵犯了它们的利益。因此,如何在维持一个多种族的、反共的联盟的同时,又赢得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成为美国政府面临的外交难题。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国内的种族问题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一方面,只有切实地改善种族关系,才能维持冷战所需的国内共识。另一方面,只有国内的实践与对外宣传协调一致,美国政府才能讲出真正让国际社会信服的美国故事

博斯特尔曼对冷战对抗是如何与全球白人至上主义的最终毁灭交织在一起的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南非和美国南部这两个白人种族主义势力根深蒂固的地区进行了密切关注;对美国为遏制种族两极分化、确保西方联盟团结所做的努力进行了深度剖析。最终,随着冷战对抗的烈度日益降低,美国的种族关系与对外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变得日益模糊。

通过这本书,博斯特尔曼在跨国史与国际史的视野下重新书写了美国种族与对外关系史,这对我们重新思考冷战的起源、冷战对抗的成败以及全球化时代美国内政与外交等问题,是大有益处的。

02

Charles E. Cobb Jr, This nonviolent stuff ’ll get you killed: how guns made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possible , New York: Basic Books2014.

提起民权运动,人们也许会马上联想到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非暴力直接行动: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激动人心的集会演讲、响彻九霄的自由之歌。而与此相对,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暴力袭击,地方当局的血腥镇压,以及一幕幕黑人惨遭毒打的血淋淋的画面,也让世人印象深刻。长期以来,史家们围绕马丁·路德·金和他领导的非暴力直接行动、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领导的地方运动、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法律斗争、惠特尼·杨(Whitney Young)为中心的协调策略等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对暴力斗争策略为主导的民权运动,则主要是集中在对早期黑人权力、黑人武装自卫、黑豹党等问题的探讨上。总之,在民权运动研究中,暴力因素始终没有引发学者们的重视。正如研究战争与暴力的文化史专家韦恩·李(Wayne Lee)提醒我们:学术很少触及恐惧、饥饿、流血牺牲等战争暴力的话题。

小查尔斯·库布(Cobb Charles E., Jr)在2014年出版《非暴力的事物会害死你:枪支如何使民权运动成为可能》一书,直接将民权运动中的暴力因素放置到台前,揭示了民权运动中隐含的暴力基因。此书认为,美国黑人以武装自卫策略争取自由、正义和身份认同的斗争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激烈程度均有所不同。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最激烈的时期之一。那时,黑人普遍采用非暴力的策略来追求权利,但是这种策略并不与暴力抗争相矛盾,黑人们的民权斗争在很多时候需要枪支等暴力手段的保护。

库布认为,民权运动自由运动含义大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民权运动指在法律的框架下争取平等的努力,而自由运动认识到仅靠法律手段无法无法根除白人至上主义,暴力手段对创造黑人新的解放意识与自我认同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非暴力并非是一种被动的策略,在暴力威胁的加持下,非暴力成为挑战体制的侵略性对抗。因此,作者认为,非暴力不抵抗策略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民权斗争取得成就居功至伟,但是如果没有武装自卫作为补充,这些成不可能取得。使用武器,特别是枪械,可以为非暴力斗争参与者们的民权活动保驾护航,还可以确保大部分手无寸铁的黑色人种免受恐怖袭击的侵扰。这种使用致命武力的意愿不仅确保了无数勇敢的男人和女人的生存,也确保了自由斗争运动本身的存续。

库布指出,强权即公理的原则被大多数黑人民权活动者所接受,面对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暴力残害,以哈特曼·特恩博(Hartman Turnbow)为代表的黑人社区领袖,以武力威胁来保卫自己的生命。就连马丁·路德·金本人,也随时准备着手枪来自卫。非暴力并非是黑人软弱、被动的体现,相反,作者认为恰恰是非暴力的民权运动蕴含有诸多暴力因素。本书填补了美国南部民权抗争叙事中暴力因素的缺失,为我们重新思考民权运动的烈度,以及破解民权运动的非暴力神话提供了启发。

03

Gladys L. Knight, Icons of African American protest: trailblazing activists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Greenwood Books, 2009.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曾在《弱者的武器》中指出,对奴隶与其主人关系的分析不能仅仅去寻找纳特·特纳或约翰·布朗式罕见的、英雄主义的、注定失败的举动,而必须着眼于围绕工作、事物、自主权、仪式的持续不断的琐碎的冲突——即反抗的日常形式。确实,美国黑人反抗种族主义,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斗争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抗议、抗争形式,颇有斯科特所述的弱者的武器的意味。

长期以来,史学家们往往认为,革命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但是,格拉迪斯·奈特(Gladys L. Knight)认为,公民不服从理论是美国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传统。他认为,自从开往非洲大陆的船向美洲运去第一个奴隶,抗争就成为了非裔美国人生命史中恒久的主题。特别是在种族隔离、黑人生活困窘的恶劣条件下,抗争是回击针对黑人严重暴力行为的重要武器。它一直被用来对抗经济和政治压迫,用来消解种族歧视、主流社会排斥带来的恶劣影响。

此书展示了美国黑人个体为自由和民权事业所表现出的非凡力量、勇气和牺牲精神。讲述了24位各式各样的民权运动领导人的故事:活跃的、温顺的、强烈的、咄咄逼人的和羞怯的——他们的政治立场从保守到极端激进都有。作者认为,不论是古德·马歇尔(Good Marshall)在法庭上的法律争斗,还是金博士的非暴力直接行动,抑或是休伊·牛顿(Huey Newton)的武装自卫,都是在他们的时空里,较为激进的根除种族主义和排外气候的方法模式。

总之,这套关于民权运动的参考书,很好地描绘了当代黑人抗争发声的图景,对民权运动的各个转折点,民权运动的符号与象征等文化层面的东西,亦有相当多的涉及。此外,本书用到的历史文献、档案材料及历史时间表等,也能够为民权运动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04

Daniel S. Lucks, Selma to Saigo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the Vietnam War , Kentucky University Press, 2014.

民权运动和关于越南战争的辩论是20世纪60年代动荡的中心。它们加深了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撕裂美国社会的裂痕。虽然民权运动先于反战运动,但两者在1965年短暂重叠。1965年初,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在签署《投票权法案》(Voting Rights Act)前几个月决定升级越南战争,引发了反战运动。在一个短暂的时刻,民权运动和刚刚起步的反战运动活动人士都抱有建立联盟的希望。然而,1966年初,由于东南亚迅速发展的冲突吞噬了总统和国会,进一步的民权立法受阻。在美国国内,反战的骚动导致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和政治动荡。越南战争及其相关的反战运动很快就盖过了包括民权在内的所有其他问题。

196616日,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SNCC)成为第一个正式反对越南战争的民权组织,抗议美国黑人在国内被剥夺基本自由的情况下,却在为南越人民的自由而战。在这样一个自由悖论的基础上,本书探讨了越南战争对民权运动的影响。作者注意到,在越南战争得到广泛关注之前,新左派、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和种族平等大会(CORE)等方面共同努力,建立了一个有可能在华盛顿取得重大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黑白种族联盟。然而,关于战争的争论加剧了已经存在的代际和意识形态冲突,从而破坏了联盟。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越南战争对年轻的小惠特尼(Whitney Young)、斯托克利卡迈克尔(Stokely Carmichael)、罗伊·威尔金斯(Roy Wilkins)、拉斯庭·拜亚特(Rastine Bayatt)、和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等民权运动领导人的影响,展现了面临征兵、种族歧视和暴力威胁的黑人民权活动者的生活和抗争。这本书对民权运动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见解,填补了美国历史上最动荡时期之一的民权运动研究空白。

05

Mary L. Dudziak, Cold War Civil Rights: Race and the Image of American Democrac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1968年,马丁路德金在一次演讲中说,尽管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可能被侮辱或歧视,但是我们的命运是与美国的命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谓是对美国种族问题的国际维度的精彩描述。在冷战时期,无论种族主义在美国多么的根深蒂固,当面对共产主义威胁和领导自由世界的重任之时,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都不得不让位于美国更大层面的政治考量。这样一来,美国黑人与美国白人成为了一对看似稳定的想象共同体。这一方面在民权活动家如何在战略上利用冷战发动民权斗争的行动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美国的民权立法、司法判决、干预地区种族关系等政治行为中得到印证。

以往的美国民权运动研究,往往忽视其国际维度,只在民族国家之内去寻找材料,分析问题。以杜齐亚克(Mary L. Dudziak)为代表的史家另辟蹊径,开始重视美国民权运动的国际语境:冷战与美国对外关系的战略选择。这极大地扩展了美国民权运动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并为联邦政府为什么将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视为其外交政策使命的组成部分提供了新的见解。杜齐亚克此书首次展示联了邦政府对冷战外交政策的承诺如何使其对民权改革的支持更加成熟。杜齐亚克表明,美国与苏联的冷战依赖于维护自身在海外的威望与声誉,这使得国际观察人士的观点成为外交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美国冷战宣传本身就成为了巨大的问题——美国宣扬的自由与美国国内种族问题之间巨大的鸿沟。此外,非裔美国民权领袖利用外国对美国种族问题的看法,在国外宣传美国的种族暴力行为,这对美国作为自由世界领袖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在国外树立威望。特别是当美国了解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在以美国国内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作为他们攻击美国的武器的时候,美国就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管理。

当然,此书并非尽善尽美。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探讨民权活动家是如何在冷战时代中将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内民权改革联系起来的。这个故事的组成部分将是非裔美国人如何挣扎和克服他们在国内遭受的种族排斥和美国政府在国外讲述的种族进步之间的矛盾。但是,这并不妨碍杜齐亚克作为国际视野下美国民权运动研究开山鼻祖的地位,本书将激发人们对战后民权历史,乃至整个美国历史的重新思考。

06

Penny Von Eschen, Satchmo Blows up The WorldJazz Ambassadors Play the Cold War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为了打赢决定生活方式的冷战,推倒笼罩半个世界的铁幕,美国除了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与苏联展开了激烈角逐之外,还发起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攻势。而在1953年建立的美国新闻署(U.S. Information Agency)则是美国发动文化攻势的主要阵地。光鲜亮丽、备受瞩目的文化攻势有两个目标:一是反击赫鲁晓夫用苏联的芭蕾舞、马戏和科学作为诱饵吸引第三世界对其支持的企图;二是向全世界展示美国音乐、文学、电影、戏剧的魅力。以爵士乐的输出为代表的音乐艺术领域的文化攻势,便是美国文化冷战战略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美国新闻署一开始很排斥爵士乐这种音乐形式,但是他们还是开始向海外陆续派出以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和爵士乐先锋人物路易·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绰号书包嘴:Satchmo”)领衔的爵士乐音乐家。

1956年一次赴非洲和欧洲的巡演中,阿姆斯特朗吸引了大批歌迷,有一次在加纳的音乐会,到场人数甚至达到10万之众。这足以让人感受到书包嘴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以及蕴含于其中的、美国深刻的冷战政治考量。

在这样一个美苏文化冷战的大背景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书包嘴是如何引爆世界的?世界为何会被书包嘴引爆?书包嘴在美国的文化冷战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为什么以书包嘴为代表的美国文化攻势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国家影响?以及这种文化攻势与美国国内政治、种族关系有着怎样扑朔迷离的关系?

作者指出,讽刺的是,美国最有世界影响的音乐艺术并非来自白人艺术家,它们大多都是被那些在美国国内正在遭受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的黑人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这些备受歧视的艺术家,一方面要费尽心思帮助美国打赢这场波及全球的冷战;另一方面又要时刻注意来自国内的、如同潮水般的批评与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爵士乐的发展与输出史,不仅是一部民族国家史,也是一部全球史——它如一江春水一般缓缓向东方世界流去,使美国爵士乐的种子在第三世界、共产主义世界遍地开花。

美国自由的神话从来都是压在美国黑人身上的巨大枷锁。美国建国信条的真正实现也从来都是美国黑人们的殷切希望。以书包嘴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大使,让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乘风破浪,但是完全出乎美国白人上层意料的是,这些文化攻势本身也使美国黑人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美国国内猖獗的种族主义开始越来越多的被国际舆论所谴责;美国自由的海外文化攻势越来越与国内种族歧视格局相互龃龉。所有这些矛盾至始至终都存在于美国对外文化输出的努力之中,并对它的效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爵士乐编织起来的美国内政与外交关系史,被本书的作者用匠心独到的笔墨记载下来,值得对冷战史、国际史以及美国黑人史感兴趣的读者去精读细品。

谢国荣 张守慧 | 弗吉尼亚州罗伯特·李雕像意涵的变迁(1870-1924

年度阅读 | 美洲20世纪的种族问题研究

辑:马雨聪 责任编辑:杜华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