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学术通讯

学术通讯

通知公告

学者专栏

2012年下半年暨南大学美国研究学术交流集锦

更新时间  2013-01-17 作者:暨南大学美国研究

2012年下半年暨南大学美国研究学术交流集锦

 

 

尹晓煌教授谈《华人与中美关系》

2012626

 

上午十点至十二点,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尹晓煌教授应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创始会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主任陈奕平教授的邀请,为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师生、美国研究中心的部分会员就《华人与中美关系》作了一次精彩的讲座。讲座由陈奕平教授主持。

教授认为,华人对中美关系的参与,分3个阶段:1、淘金时期。这一时期华人的参与是被动的,也非常有限,因为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是扶日制华。21898年后。尤其是在1905年以后,美国外交转向扶华制日,二战时期达到顶峰,这为华人参与中美关系提供了良机。特别是华人参加美国军队,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助于促使美国废除了《排华法案》,并视中国为同盟国。320世纪70年代后,尤其是两国建交以后,华人参与达到新阶段。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中美建交后华人人数剧增,截至2012年达到500万左右,另一方面是因为华人中产阶级的崛起。华人中产阶级对中美关系的参与和作用可以从一件事中窥见一斑。教授举例说,1989年之后中美陷入的僵局被打破,部分功劳要归于李政道在邓小平与布什总统之间的互传口信。目前,华人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更为独特。美国不希望中国发展到挑战美国的地位,而华人既对美国了解,也对中国的意图了解,可以为中美关系起建设性的作用。骆家辉被任命为驻华大使,可以消除美国人的偏见。

 

尹晓煌教授谈《软实力/文化力与美国学术界人文与社科研究新趋势》

2012628

 

下午三点至五点,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尹晓煌教授应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创始会员陈奕平教授之邀,就《软实力/文化力与美国学术界人文与社科研究新趋势》与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部分教师座谈,分享他的研究心得。座谈由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平教授主持,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兼美国中心秘书长张振江教授、副秘书长郭又新副教授等也参加了座谈。

教授认为,一个大国之所以成为大国,是有其一些先决条件的。其中之一就是所谓软实力/文化力。软实力/文化力就是一种吸引力和号召力。这种软实力/文化力,通俗一点讲,就如一颗洋葱,分内中外三层。最内面的包括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中间包括社会管理和法律等,外面包括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和风俗等。软实力/文化力的概念最早是入江昭在“Power and Culture”中提出的。在那本书里,入江昭认为,日本之所以被西方打败,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软实力/文化力。

谈到美国人文与社科研究的新趋势,教授认为,自1990年代以来,主要出现了5大新趋势:1、右派抬头。以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等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这给保守主义以强大的理论支撑。新保守主义更强调教会、国家对个人生活的干预,反对个人主义。2、新左派现身。与老左派强调工人利益不同,新左派更强调妇女、同性恋等边缘人的利益。3、跨国民族主义思想涌现。跨国民族主义成为“第一空间”(疆土)和“第二空间”(政府管辖)之外的“第三空间”。流动公民成为普遍现象。4、全球化思潮风靡一时。全球化思潮重视新帝国的研究,所谓新帝国即它并不像旧帝国那样主要通过领土控制,而是通过文化和无形的控制来控制他国与世界。5、反全球化成为时尚。该思潮强调本地化,而不是全球化,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

 

 嘉宾简介:

尹晓煌哈佛大学博士现任密执安州立大学人文与全球研究系系主任和终身教授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同时兼任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南京大学)、哈佛大学朗费罗中心研究员、美国《美国学跨国研究》杂志编委、英国《东亚研究季刊》编委、北京新华出版社《聚焦中美关系丛书》编委、东南大学讲座教授、浙江大学讲座教授、深圳大学讲座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全球化与跨国文化交流、美国华人及亚裔移民、中美关系等领域之研究;主要英文著作有《美国华裔文学史》和《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及逾百篇学术论文和文章曾参与编辑和撰写若干有关华人移民、跨国文化及中美关系之学术著作其中包括:《新美国人:1960年以来的美国移民》、《跨国民族主义排华时代的美国华人移民及思想与文化交流》等。曾应美国若干主流报刊杂志如《大西洋月刊》、《洛杉矶时报》、《费城问询报》等之约,撰写有关华人移民及中美关系特写和专栏评论。其中如《中国的镀金时代》等均广为传播,被编入美国有关当代中国之教科书。

 

 

廖小健教授谈《2012年美国大选》

20121011

 

 晚上七点至九点,廖小健教授为国际关系学院师生作了题为《2012年美国大选》的专题讲座。本讲座由邓应文副教授主持,全院近60名师生参加了这一次的讲座。

  首先,廖教授从背景上阐述了本讲座的重要意义,即美国总统大选在即,了解这一相关热点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围绕这一话题,廖教授给学生介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相关基本知识,如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等。然后,廖教授结合美国2012总统选举,介绍美国选举最新的进程和选情的一些变化。最后,廖教授播放了米歇尔和克林顿在民主党大会上的演讲视频,使同学们对美国选举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嘉宾简介:

廖小健教授现任职于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亚太国际关系,亚太经济和政治,华侨华人问题。教授公开出版和发表的研究成果有100多万字,包括数本专著、合著,以及数十篇学术论文,另外为国务院侨办采用的研究报告有10多篇。

 

赵小建谈《美国华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21018

 

下午三点至五点,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亚美研究系和历史系教授赵小建博士与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部分专家学者就美国华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进行了一场学术座谈。讲座由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创始会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主任陈奕平教授主持,美国研究中心会员张振江教授、吴金平教授和郭又新副教授等参与了座谈。

教授认为,美国华人研究真正开始于1960年代。在1920年之前,有关美国华人的描写主要不是史学著作,而是新闻记者之类描述华人的怪异行为与生活。1920年之后,陆续有一些著作探讨华人为什么来美国。在1990年代前,关于美国华人的研究著作,主要集中于扭转过去华人的负面形象,所以其主流观点都认为华人在美国融合得很好,在各方面都很优秀,是模范少数民族。1990年代后,美国华人研究集中于文化史和文化认同等方面。跨国主义理论占据主导。该理论认为,作为华人,可以对中国文化有一点点认同。另外,学术界普遍认为,华人研究只是美国研究的一部分,这显然是受了美国中心论的影响。因此,研究界反对用diaspora来形容华人,因为这样有把中心变为边缘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来论述历史,看待世界,不仅美国人有,中国人也有。比如,中国人讲海外华人,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展开讨论。美国中心论认为,所有人都想来美国,来了以后都不想走。教授认为,美国中心论是错误的,因为世界移民也不都是单向地移民美国。教授个人主张,还是应从diaspora的角度来研究华人移民走向。

(赵小建教授被聘为暨南大学客座教授)

嘉宾简介:

赵小建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大学亚美研究系和历史系教授。1977 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取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历史学硕士、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历史学博士,20102011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员 。主要著作包括《重建家园:动荡中的美国华人社会》、《亚美编年史》、《新华人社会》等。其中,《重建家园》荣获美国亚美研究协会2003最佳历史著作奖。美国历史书籍评选委员会曾对此书这样评价道:“赵小建教授的《重建家园》,关注二战后泛太平洋地区家庭的重建,对这段复杂的人文研究,尤其是在亚裔美国人历史研究缺失的时期,做出了重要的诠释。同时,这也是对远离大洋彼岸生活的家庭在美国如何重聚并构建社区的丰富写照”。

 

倪世雄教授谈《中美关系40年》

2012118

 

晚上八点至十点,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倪世雄教授为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师生与美国研究中心的老师们举行了主题为中美关系40年:兼谈南海和钓鱼岛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曹云华教授主持。

教授以他丰富的知识和切身经历,高度地概括、深入浅出地了讲述了中美建交40年的历史。

在讲座中,教授首先回顾了中美关系建交40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中美关系既有合作互利又有矛盾摩擦。在谈到近期美国实行战略东移,插手中国核心利益的南海问题以及中日之间有关钓鱼岛问题时,针对大多数人提出的美国遏制中国的观点,教授运用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和自身实践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他指出,中美之间政治互信基础薄弱,这一点阻碍了相互合作,但同时应该用两分法来看待问题,应该看到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因素的主流部分。

教授还特别指出处理中美关系的三个不要,即:不要高估自己的发展;不要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不要误判美国的战略。他提出了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应该在加强双方高层政治交流和民间交流的基础上,要创造性的建设和发展中美战略互信关系。

 

嘉宾简介:

倪世雄,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美国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美国对外战略和政策、中美关系。著作有:《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主编)、《冲突与合作》(主编)、《当代西方战略理论》(主编)、《世纪风云的产儿》(合著)、《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合著)、《国际人权论》(合著)、《战争与道义》(独著)、《曲折的历程----中美关系20年》(主编)、《美国问题研究》(16辑主编)、《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编)等。译作有:《人、国家与战争》(合译)等。论文有:《西方国际关系主要流派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邓小平与中美关系》、《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等100多篇。

 

陈奕平教授谈《美国崛起的逻辑及启示》

2012126

 

晚上七点至九点,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创始会员陈奕平教授为国际关系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美国崛起的逻辑及启示》的精彩讲座。

陈奕平教授的此次讲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从历史与政治的角度阐述了美国崛起的必然性因素;第二部分主要谈美国的崛起历程对中国现阶段的和平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关于美国崛起的必然性因素,教授认为,至少包括八大方面:第一,独立战争:主权的确立与新民族的缔造。独立之后,以《独立宣言》的原则和精神依归,从最初以白人契约奴与黑奴(非洲黑人劳动力)为主,后来经过“大熔炉”和“色拉拼盘”吸收其他移民来的族群,逐渐形成美利坚民族。

第二,宪法与宪政文化:政治文明与制度创新。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文明规范,与美国民众对于宪法的尊重与遵守是离不开的,在美国宪法是真正的根本大法,宪法所体现的精神与原则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的指导规范。

第三,扩张与西进运动:资源与开发。自建国后,美国就通过购买或战争等手段,不断扩张领土,使其领土从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成为横贯北美大陆的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这对于美国成为世界大国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基础。同时美国适时发起了西进运动,这对于美国扩张后的领土的占有与开发提供了充足了人口与劳动力,也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授认为西进运动是美国进行的一场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运动,而且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从美国的西进运动中得到的启示。

第四,大学与移民:科技与人才。

美国自建国起,就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培育与发展,至今美国的大学都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高等学府,为美国及世界各国培育了各类优秀人才,美国大学的自由与严谨的风气是值得各个国家学习的。而且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其中自18211921年美国增长的7600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几乎占了一半,这些移民为美国带了人才,劳动力,技术,思想与文化等。这也使得美国成为最具包容性的国家,文化的多样存在使得美国文化具有持久的活力。

第五,清教与美国精神:价值观的影响力。

教授追溯历史,回顾了第一批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清教徒的情景,并提到了《五月花公约》,他认为这份公约体现了自治精神与法治精神,这也奠定了美国人民主与自由观念的基础。美国文化价值观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宗教虔诚与世俗享受;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同一与多元;平等与自由;节俭勤奋与自力更生;乐观进取;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流动和变化等。美国的价值观不止深刻的影响了美国人自己,而且影响了世界其他很多国家与地区的人们,这足以说明美国价值观的内在优势与吸引力。

第六,战争与帝国成长:战争财与帝国负担。

提到战争不得不提到两次世界大战,提到两次世界大战又不得提到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扮演了关键性角色,甚至左右了战争的胜败。但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发生美国本土进行,除了独立战争及南北战争,美国本土就没有经历战火的洗礼,反而当其他地区发生战争时,美国却与战争双方大做军火交易,大发战争财,这让世人惊讶美国的绝妙手腕。教授分析了美国参与战争的特点:(1)战事相对较少,具有一个长期和平的时期;(2)战争代价小;(3)本土战争和军费开支较少。他认为“战争与美国”这一重要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

第七,改革运动:变革与公平和正义。

教授系统回顾并分析了美国历次重要的变革及意义,包括:(1)“镀金时代”与黑幕揭发运动;(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改革运动;(3)股票投机与30年代经济大危机;(4)罗斯福新政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5)民权运动与60年代改革;(6)次贷危机与奥巴马改革?他认为,美国政府的这些改革对于化解危机及促进美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的举措是卓有成效的,他提出了如下相关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经济发展引发的政治诉求;社会运动与主动改革;社会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他结合我们中国一直在提的关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呼声与措施,他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化解矛盾并疏导民众的不满,让民意得到充分表达,并在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尊重体现民众的利益与诉求,保障社会公平并彰显正义,这样国家的发展才能真正可持续与和谐。

第八,外交战略:国际环境的适用与利用。

美国自建国起,就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与自身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最大限度地争取与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教授从不同时期美国的对外战略全面展示了其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包括: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大棒政策;门户开放;金元外交;中立法;全球争霸政策;美苏争霸;单边主义政策等。让我们对美国的外交战略演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启示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应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适时的调整,不能墨守成规。

从上述八个方面回顾分析了美国崛起的历程后,陈奕平教授从对外战略角度谈了其对中国的启示:(1)大国成长过程中外交政策的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外交政策调整的指导原则应该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应该从最大限度限度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进行调整;(3)软实力的提升,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等都具有战略意义。

 

嘉宾简介

陈奕平教授, 19665月生,男,四川资中人,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学和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美国社会与人口、中美关系、美国政治等,著有《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人口变迁与当代美国社会》、《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和政府改革》等书,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世界历史》、《人口研究》、《世界民族》、《当代亚太》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现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曾参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等国家、省部级和地方政府项目多项。专著《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曾以国际访问高级学者身份赴美国考察。现为中国美国史学会、中华美国学会会员。

 

Shawn Johansen副教授谈《美国的政治制度:长处和短处》

20121213

 

上午十点二十分至十二点,应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之邀,美国杨百翰大学爱达荷分校历史、地理及政治学系的副教授肖恩·约翰森(Shawn Johansen),为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历史系等单位的师生作了题为《美国的政治制度:长处和短处》(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由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平教授主持,美国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郭又新副教授担任评论人,60多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肖恩·约翰森副教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全家福照片,并风趣而简洁地一一作了介绍,大家很快被其真诚和友好所吸引。随后讲座进入主题,他首先对60年代以来美国历任总统的基本情况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并重点讲述了尼克松总统。紧接着他又谈到了2012年美国大选,讲述奥巴马与罗姆尼之间激烈的竞选过程,他对为什么奥巴马会连任总统成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奥巴马更能代表美国中下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是他竞选成功的重要原因。

Shawn Johansen副教授着重从美国大选这个角度来透视美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政治运作体系,并结合三大议题来进行阐述:尼克松“水门事件”;选举法;小布什与人身保护令。从“水门事件”可以看出在美国政治权力是受到监督与制约的,法治理念是深入人心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选举团制度来看,他认为目前美国的选举制度是存在缺陷的;从围绕人身保护法令的争论也可以看出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困境。最后他评价了现今美国政治制度,指出了在美国选举过程中存在的利用金钱购买选票的不法勾当与现象;他高度赞扬了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对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在肖恩副教授的讲解结束后,吴金平教授与郭又新副教授从专业的角度,作了精彩的总结与点评。随后在座的老师与同学纷纷与肖恩副教授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流。通过肖恩副教授的讲解,大家对美国政治制度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嘉宾简介:

Shawn Johansen 副教授任教于美国杨百翰大学爱达荷分校历史、地理及政治学系,目前是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富布莱特学者。 Shawn Johansen 副教授著有《有家室的男人:工业化时期美国的中产阶级父权》(Family Men: Middle-Class Fatherhood in Industrializing America, Routledge, 2001)。

 

(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供稿)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