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学术通讯

学术通讯

通知公告

学者专栏

我会与OAH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美国治史人才的培养、美国宗教史与环境史”研讨班

更新时间  2015-01-26 作者:张国玺、李文硕

201463日至20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与OAH联合举办的“美国治史人才的培养、美国宗教史与环境史”夏季研讨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功举行。

本届研讨班邀请到耶鲁大学的Jon Butler教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Darren Dochuk教授,以及西华盛顿州立大学的Mart Stewart教授分别就美国历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制、美国宗教史以及美国环境史这三个主题分别进行一周的专题讲座,并介绍当前各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大、华东师大以及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国内1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名教研人员、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研讨班的学习。

研讨班期间,三位美国教授从自身的研究专长与旨趣出发,分别就美国历史的研究脉络与前沿动向、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美国宗教史研究的源流与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而又鞭辟入里的系统讲解,并结合中国美国史青年学者的研究困惑,与学员们展开了热烈生动而卓有成效的讨论——而这无疑是研讨班同学受益最多的环节。同时,通过与美国学者在课堂之外的亲密交流,研讨班学员们不仅在语言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在学术交流上也与老师们开展了更为积极有效的互动。可以说,通过研讨班短暂的学习,学员们不仅在美国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有诸多取摄,在学术修养与治史经验方面也获益良多。

在课堂安排上,本届研讨班的教学形式包括了研讨(seminar)和授课(lecture)两种。总体看来,研讨对学员的参与度要求更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相对而言更受学员的欢迎;同时授课的信息量更大,加深了学员对美国宗教、环境和历史教学的认识。

整体看来,本届研讨会也有不足之处。课程信息量大,短时间内需要学员消化的东西更多,再加上部分学员自身的语言能力与知识水平有限,难免让学员产生“囫囵吞枣”的感觉。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员基本上是处于“接受”和“被动参与”的地位。学员的问题意识,尤其是结合中国美国史研究实际产生的问题,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其应有的角色。

本次研讨班的成功举行,离不开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OAH双方的密切合作,也得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力支持。研讨班的举办让国内的美国史青年学者们不用迈出国门,便能领略美国顶尖学者的风采,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并让自己的研究与国际水平接轨,其对于美国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不可谓不大,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