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学术通讯

学术通讯

通知公告

学者专栏

张友伦先生《云淡风轻话平生》自序

更新时间  2020-05-18 作者:秘书处


书名:云淡风轻话平生  作者:张友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云淡风轻话平生》自序

本书的两位整理者,李剑鸣和原祖杰教授,都是我曾经指导过的研究生。如今,他们的造诣和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早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顶尖学者。今年7月初,他们托杨令侠教授转告我,要就我的一生做一个访谈,并且整理成书。访谈对于被访谈者是一种荣誉,只有名人才能接受。做毕生的访谈,而且还要成书,那就是莫大的荣誉了。我何德何能,足以当此荣誉。而且,这也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他们两人现在正当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本没有多少价值的书上,岂不太可惜了。于是我就断然谢辞,并请令侠说服他们取消这个计划。

没有想到,令侠这次完全站到他们那边,反过来说服我,说他们不仅是为了我个人,而是想完成一项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于是,我只好同意。

过去,我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很少回忆、思考。这次访谈,得到他们两位的启发和提示,才对自己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回顾我走过的近90年的人生道路,事情经过不少,固然也有悲欢离合,也曾在歧路前徘徊。但从总体上说,我这一生是比较顺利的,没有多少大起大落。正是因为顺利,所以也就显得平常。

我出生地主家庭,家境比较宽裕,在当时的大环境里,特别容易失足,沦为浪荡子弟。父亲在我童年时,就利用暑假两次送我上私塾,接受私塾先生杨老师的管教。杨老师国学根底深厚,能书善画,对学生很关心,也很严格。除了“四书”,他还让我熟读《座右铭》和《陋室铭》,并告诫我长大了也不要忘记。其时我根本不懂两文的意思,只是死记硬背。直到我上中学后,父亲才给我讲解两文。原来两文提倡宽厚待人、为人低调,提倡安贫乐道,不要追求虚荣和享受。我觉得很有道理,愿意奉为自己今后行为的准则,而且行之以恒。这就是杨老师为我指点迷津,教我做一个正直的人。

日本入侵,国难当头,也曾触发我忧国忧民的良知。我喜欢看小说、读演义,对中国过去遭欺凌、受屈辱的历史,也曾义愤填膺。抗战结束后,同大家一样,我对国家的前途也是十分担心的。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大家已领教过多年,对它完全不抱希望。由于国民党的严厉禁止,我对共产党的情况也知之甚少。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共产党在成都的影响已经扩大,地下党和进步人士的活动相当频繁。我从他们那里初步了解到共产党的性质、主张和政策。但是,我出身的阶级却是革命的对象。我父母已经年迈,一旦被扫地出门,我却没有机会和能力供养他们。我从成都会计专科学校毕业,害怕因为出身的缘故,不会被安排工作,一度忧心如焚,彷徨不安。但最终我被分到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这对我的人生道路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在西南文教部工作的三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也最值得回忆的三年。我虽然只做了一些分内的工作,却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先后解决了入团和入党的问题,接着又得到了赴苏联留学的机会。此前我不过是一名出身不好、表现平常、胸无大志、对前途没有信心的青年学生;从此以后,我确立了人生的正确目标,走上了事业的正途。从苏联回国以后,我一直在南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虽然从我擅长的共运史转到美国史,中间经历了一些艰苦的努力,但大体上比较平顺地一直工作到退休。

前面提到的《座右铭》,虽然是旧时候的道德标准,但至今仍有可取之处,我为人处世的原则,多半是从那里吸取的。不说长道短,不逞强好胜,不计较得失名利,这些为人准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也就是在西南文教部工作的时期,我逐渐养成了比较淡定的性格。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事情,虽然心里不平衡,但能自我缓解,很快就能恢复平静。我的人际关系也一直比较好,自己的心情也比较平稳,这对于身心健康都有好处。这也是我多年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

推己及人。我是在许多人帮助下顺利走过来的,一旦有了能力和机会,我也很愿意帮助别人。我在南开执教以后,带过不少学生,作为老师,本来就有引导、帮助的责任。这都是分内之事,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更不需要回报。我指导过的许多学生,早已成名成家,直到现在还在费时、费力、费财为我做许多事情,包括为我祝寿、出版纪念文集和组织这次访谈。我除了表达深切的谢意以外,内心也颇为不安。现在借写这篇序言的机会,祝愿他们身体健康、事业辉煌。


最后,我不能不提到我的老伴李景云。她生前是南开大学历史系的教师,我们相知相爱共同度过了55个春秋。她于2017年5月21日去世,她的骨灰还保存在我的卧室中。她虽然驾鹤西归,但仍然和我在一起;等我留下骨灰以后,再由我们的后人合葬在树下。我老伴默默为我奉献了一生。结婚后,她独自承担家务劳动,很少让我动手。她无怨无悔地为家庭付出,保证我有充分的时间做研究,这样我才有可能写出一些文章,出了几本书。虽然成就微不足道,但其中却有她的心血和汗水,一大半是她的功劳。找到一个好伴侣,一起共度一生,这的确是我的福气。她的音容笑貌,她的一切,都让我永远难忘。

张友伦

2017年8月于天津

编 辑:张欣怡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