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学术通讯

学术通讯

通知公告

学者专栏

桃李不言,春华秋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美国史研究群体

更新时间  2008-06-28 作者:刘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美国史研究渊源悠久,也是全国研究力量较为集中的基地之一。在其发展历程中,前辈学者著名历史学<?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家郭圣铭教授的译作《美国独立宣言》与著作《美国独立战争》受到学界高度评价,冯纪宪教授在美国黑人运动与外交政策研究方面作了开拓性工作。余志森教授在出版了《华盛顿评传》、《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后,受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之命,担任主编《美国通史》第四卷《崛起和扩张的年代 18981929》的撰写工作,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契机。围绕第四卷的写作,在华东师大历史系拓展了持续、深入的美国史研究领域,并初步形成了老、中、青学术力量结合的研究群体。美国通史第四卷的写作情况,余志森教授在《从命、惶恐与机遇》一文中(发表于《史学月刊》20039月)已经有详细的叙述。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余志森教授带领同仁全力以赴,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了本卷的写作任务。余志森教授后来多次谈到本卷的成书经历,感慨的说道:“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内心十分惶恐,深怕交白卷、劣卷,耽搁整套书的出版工作;在写作过程中,则时常感到压力巨大,任重道远;到最后完稿并通过中华美国学会福特出版基金的学术评审之后,又深深感谢总主编们给予华东师大历史系的重大机遇,并深深感谢学界友人和各界朋友的无私帮助。”《美国通史》第四卷的成书,凝聚了余志森教授和各位合作者的心血。在忠实反映1898年至1929年间,美国历史转折时期,上承下联的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尽力写出了这一时期的特色,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的学术视角和观点。在美国现代社会的“起飞”阶段、大企业家的历史作用分析、美国政治体制“现代化”的演变倾向、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与“危机”的务实分析,以及反映中国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大胆有益的尝试。随后,《美国通史》第四卷又获得了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最近,欣闻《美国通史》六卷本已被荣幸地收入了学术声誉极高的“中国文库”。余志森教授强调:有幸作为这项重大学术工程的参与者,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们辛劳工作的肯定,更使我们感悟到学术前辈与研究会领导给予的信任与关爱。

近年来,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华东师大历史系的美国史研究持续发展,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政治史、多元文化、移民史和城市史。学科体系完整,已经培养了硕、博士40多名。余志森教授“退而不休”,继续在美国史和世界史领域中辛勤耕耘。余志森教授治学勤勉自律,取得了丰硕而富有影响力的成果。1982年公派赴弗吉尼亚州立大学(vpi&su)研修美国历史,1993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格林纳尔学院访学。目前,他正带头承担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包括王寅、王春来、朱全红、林广以及他们指导的研究生等。该课题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解构美国社会,并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和全球化趋势为背景,借助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和研究美国多元文化的起源、特点和本质,对于理解美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实质,应对全球化趋势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互冲击和融合,探讨世界不同文明的个性与共性,都有比较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广泛征集和认真吸取同行专家的宝贵意见的基础上,课题已经完成了第一稿和第二稿(25篇论文,约41万字,以及研究报告“美国多元文化政策述评”,约2万字),其中20余篇论文已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

现在,课题组不断关注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新变化,并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如复印了美国学者susan auerbach主编的八卷本《多元文化主义大百科》(encyclopedia of multiculturalism),现在,第三稿正在认真修订中。研究指出,美国文化经历了一个多元(众)合为一,再由一变为多元(众)的纵向发展过程,并特别关注美国少数族裔文化对丰富与补充美国文化的贡献;多元文化是“和而不同”,一体与多元辩证统一,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源于其“多源性”;美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熔炉说”和“拼盘说”,都各有其适用范围,等等。这些论述都引发深入思考。在横向上,考察了多元文化在族裔关系、教育、社会、外交和经济等主要领域的表现、发展和存在问题,探究成因,评价得失。研究报告“美国多元文化政策述评”,则对美国政府的多元文化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评述,尤其是对“肯定性行动计划”的论述,值得深思。最近课题组主要成员王春来副教授利用赴美机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一手资料。总之,课题组珍惜这难遇的机会,决心根据专家们的宝贵意见认真修改。<?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在辛勤科研之余,余志森教授和王寅教授还应邀组织翻译了英国牛津大学杰出的历史学家j.m.罗伯茨的十卷本《世界文明通史》,全彩版,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国内学术界往往重视独创性的专著,而对译著不以为然。但事实上,译著对于了解世界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介绍世界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尤其是尽量普及和扩大这些先进学术成果的影响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翻译一些学术名著,可以扩展我们的研究视野,提高我们的研究层次,以免“避居桃源而不知秦汉”的不利倾向。今年,余志森教授又应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共8篇有关美国总统预选的评论文章,包括:《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黑人总统与女总统?》,《希拉里的眼泪与总统选举之甘苦》,《美国总统选举中的辩论文化》等等,为普及美国政治和历史知识做贡献。并在武汉的《和谐》杂志上发表了《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美国总统选举》。

王寅教授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之一,长期以来在美国移民与文化,美国史学思想等领域进行研究。论文《美国的爱尔兰和意大利移民比较研究》,发表于《世界历史》,20054期;《爱尔兰移民在美国的崛起与融合》,发表于《世界民族》,20031期;《霍夫施塔特与美国改革史观》,发表于《世界历史》,1992年第2期(1996年获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一届中国美国史研究优秀论文纪念奖)。19967月至19975月获富布赖特项目资助赴美国俄亥俄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研修美国历史。最新的论文《在传统与现代的夹击中生存与发展——美国阿米什文化探析》,发表于《历史教学问题》,20073期。对于国内较少了解的具有显著特征的美国社会亚文化——阿米什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同时为研究生开设多门美国史专题课程。

《美国通史》第四卷副主编王春来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史教学和美国史研究工作,尤其在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研究方面,用力颇深。除承担国家课题研究外,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历史教学问题》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专论。专著《基督教在近代韩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月出版。同时为研究生开设多门美国史专题课程。现在,他荣获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资助,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

林广副教授为参与国家课题研究,一直关注美国移民与社会问题,尤其致力于对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的纽约大都市区的深入研究,并以之与上海市进行比较研究。以小见大,关注现实。学问之道,应有处江湖之远,而心忧天下的本质。2001年至2002年,教育部委派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至2007年,作为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赴纽约大学进行研究。在《世界历史》、《美国研究》、《城市发展研究》、《城市问题》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40余篇,著有《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和《移民与纽约市发展研究》。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纽约与上海比较研究》,并参与上海市、教育部三项重大课题研究。他指导的研究生潘海林的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二等奖。

全红副教授2004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史博士学位。曾于1992年至1993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学习;2005年获富布赖特项目资助赴美国短期研修。近年来致力于国家课题研究,从多元文化的新视角审视美国外交政策,出版专著《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研究》,及译著《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近年来,考察文化价值观念在美国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中的影响是一个引发学术兴趣的新视野,该书从美国多元文化与外交政策两个层面的交叉点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多元文化外交政策”一词可以用来对美国建国以来族裔群体在外交政策上的表现进行研究。今年9月他将作为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

我于200610月至今,有幸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进行博士后工作。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项目《19世纪中、英、美经济发展与早期城市化进程》的课题工作。这一课题以比较研究的视野,分析中、英、美三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城市化的深入研究有积极作用。

两年来,在这个温暖的大集体中,我得到了各位师长热情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收获颇丰,对将来的学术研究和成长,深深受益。尤其拜访余志森教授,谈论起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时,老师津津有味地说着、听着。那种对学术的热爱与好奇,广博的知识积累,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的作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热爱学问的人,也必然对人生、世界和宇宙有着一份深刻的热爱,对生活有着一种乐观和坚定的态度。小楼一统,不为愤世避世,只为学问乐在其中。

继往开来,华东师范大学的美国史研究必将“更上一层楼”,为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做出更多的成果。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