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学术通讯

学术通讯

通知公告

学者专栏

黄兆群:长风流泪,心有千结——怀念我的两位老师

更新时间  2011-12-07 作者:黄兆群

如果说,我的硕士老师刘祚昌先生的风貌是“孤傲中的随和”,那么,我的博士老师丁则民先生的脸谱就应当勾画为“随和中的孤傲”。两位师长,皆已作古。他们来去人世间的景象,我等后辈,思切切,悲戚戚,长风流泪,心有千结!

昔闻刘祚昌老师辞世,和着泪水,写下过纪念刘老师的文字(黄安年先生主持的学术网站和美国史研究会的网站当时都有刊发,题曰“路上的光,脚前的灯”);丁则民老师过世,我是若干时日后才了解到的。

岁月不居啊。丁则民老师离开我们已整整10年,而刘祚昌老师作古也已有5年!念兹在兹。心地深处,不绝如缕的,是对两位老师的无限感念。冬日斜阳里,置身烟台海边,望着迭起的大海和远处的青山,我无意再去做前赴后继般的哀悼,惟望对结缘的前辈师长,唱一曲挽歌,诉一段幽情……

记得我是1988-1991年,在长春随丁则民老师读书的。前此的1986-1988年间,在山东的烟台师范学院执教。再往前推,就是1983-1986年,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随刘祚昌老师读书。1986年毕业的时候,上面分配我到了烟台。

烟台,其实是我生命的福地。然而当时不悟。初来咋到初,感觉这里文化不多。境遇虽好,却总惦记换个地方继续读书。偶读《光明日报》,发现东北师大招生信息,便试着给“博士导师丁则民先生”写了一封自荐书。

书信往来,还是1980年代人们相互联系的首选,到了90年代开始流行大哥大、BP机。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明显提速,分水岭,想来恰恰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几年。

   跨省的一封信,一般要4-5天方可抵达收件人的手中。一来一往,大约就要8-10天。关系近,有要事交待,是这样。关系一般,或者对方是日理万机者,就不好说啦。而丁则民老师的回信,是在信发出后没过几天就答复了的。很亲切的口吻,很端庄秀丽的字体。如果说,刘祚昌老师的字,如花如绣、如龙走五步,丁则民老师的字,则俨如海中贝柱,野之象牙,展读者,心生敬意,势不能免。

夏末秋初,我从烟台跨海北上,略过辽东大平原上的玉米、高粱、大豆和一片一片的黑土地,来到吉林,来到长春,来到东北师大,来到一个对我后来的生活发生重大影响的地方。记得在新生见面会上,我激动地站在丁则民老师、王贵正老师、田锡国老师、王旭师兄以及当时东北师大历史系参加新生见面会的其他老师和若干新生的面前,一番豪言:“旧社会,山东人闯关东是为生计而来,现如今,我从山东来,是为了求学问!”

丁则民先生有学问吗?不好说。我见识过刘祚昌老师多次吟诵中国古文,却没有见过刘老师讲过多少英文,刘老师应该不是不精通英文吧,因为刘老师大学学的就是英文,据说抗战的时候还做过援华美军的翻译。有意思的是,我见识过丁则民老师吟咏长长的英文,却没有耳闻丁老师口颂成篇的中国古文,相信他也不是不熟悉吧,因为丁老师的父亲据说是晚清的科举选拔官员,其家学渊源应当不浅。我随他们二老学习的时候,一个60多,一个70多,人到这个年纪,大概都无意在后辈小生面前尽显锋芒了。

刘祚昌老师,人高面白清瘦,似道风仙骨;而丁则民老师,人高面黛粗壮,若东来佛门。相对刘祚昌老师为我师的年代那种不苟言笑,丁则民老师的风格却是超常随和。记得一个冬天,丁老师来校开会,散会后找到我在师大5号楼的住处,坐下来和我一起抽烟聊天,很朋友的招式。记得也是一个冬天,丁老师掏钱款待我们几个学生,在座的有王旭、胡锦山、安钰峰等。那是一个黑夜中的路边小店。我们正在谈笑,门口闪进一位混血的妙龄女子,我压低声音说:嘿,来了一个“CROSS-BREEDING”,丁老师抬眼望望,开怀嗔笑。

刘祚昌老师的爱意表露,我是到他的晚年才察觉出的,而丁则民老师的爱心表达却是很容易被人感受到的。我去东北求学的时候,30多岁的俞正声在烟台做市长(现在人家已经混到大上海的市委书记啦),在这个东海之滨的小城搞全国房改试点,我一个40来平米的房子每月要缴20多块的房租,这个钱放在今日微不足道,可那时不一样啊,一来那时吃公粮的人住房原本免费,二来我是辞职考学的-由教师身份转化为学生身份,每月领的,就是80元国家补助。生活很清苦。每月要分出些钱给家里妻儿,给乡村的父母,自己手中也就40元不足,去食堂只能吃些白菜-土豆-豆腐,肉,居然是奢侈品。丁则民老师觉察到了我的困窘之后,便从他主持的美国西进运动的研究项目中每月拨出40元悄悄送我,给我的要求,也就是协助他翻译一些外文资料。40元啊,放在今天,不过是我案头上一包香烟的价钱,但,那年那月那些日子,40元,的的确确对我是很了不起的帮助……。

唉!绵绵如丝的记忆啊,荡过匆匆岁月长。

刘祚昌老师,生前育有一女,聪慧有成,故而刘老师的晚年是平安幸福的;而丁则民老师,生前膝下无儿无女,围绕身边的学生成了生命的依靠。而今,丁则民老师和刘祚昌老师先后辞世,我这个不再年青的学生,脑海里翻腾着无上的冲动!我要奔去海滩山谷,按照山东乡民的传统风俗,为两位老师的在天之灵,焚几炷清香,烧些许纸钱,送上心底的感恩和虔诚的祝福。

 

(黄兆群,东北师大历史系1988级博士生,现任鲁东大学教授)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