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学者专栏

学术通讯

通知公告

学者专栏

刘德斌:缅怀丁先生的关心与教诲

更新时间  2019-10-02 作者:刘德斌

【本文为刘德斌教授在“传承与创新: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发言,由作者授权本网站全文刊发。】

刘德斌:缅怀丁先生的关心与教诲


感谢茂信兄和组委会的邀请,使我有机会参加今天这丁门弟子和中国美国史学界隆重而又热烈的仪式,纪念丁则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并让我在这仪式上讲几句话,倍感荣幸!

我可以说是丁先生的编外弟子,当然也是不合格的弟子。从我读硕士研究生开始,就经常来东北师范大学美国所听课,包括听美国所请来的外教的课,获益匪浅,也由此认识了丁先生最早的几批弟子,特别是首批弟子。他们是黄仁伟,王旭,还有卞历南和尤恒,三男一女。实际上,由于专业相近,我与东北师大丁先生弟子之间的往来比我与吉大历史系其他专业之间研究生之间的往来还要多(而且我发现,在吉大历史系和东北师大历史系的教师之间也是如此,同一专业或曰二级学科教师之间的往来超过与本系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分享彼此之间的喜怒哀乐(1987年我结婚的时候伴郎就是卞历南,他是当时是丁先生首批四名弟子中唯一的未婚者),并且延续了终身的友谊。有一次去复旦大学开会,黄仁伟也在会上,贵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仁伟,会议结束后亲自驾车送我到机场。当然,不仅仅是丁先生的首批弟子,我与丁先生后来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非常熟悉,并多次应邀参加丁先生弟子的博士或硕士答辩会。在这其中,最突出的是梁茂信教授。他们不仅学业有成,而且和王旭教授一起,提别是在王旭教授离开东北师大之后,经过艰苦的努力,使丁先生的事业发扬光大起来。梁茂信教授对吉林大学世界是学科的诸多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丁先生对我的关心和教诲不仅仅体现在对我的专业教育上,也体现在对我生活与事业的关心和指导。 记得当年每年春节,我都骑着自行车给我在吉林大学的聂守志老师和东北师大的丁则民先生拜年,有的时候先到聂老师家,有的时候先到丁老师家。结婚之后,我爱人和我一起去看望两位老师。丁先生和丁师母每次见到我爱人,都嘘寒问暖,疼爱有加,并一直高度评价我的学术研究,这有力地加强了我在我爱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她最终同意与我一起留在东北高校做学问的一个重要原因。
非常难忘的是1991年9月,我获得英国外交部奖学金(不到35岁,从留学美国候选人改为留学英国),赴英留学之前到丁老师家辞行。我以为丁先生会敦促我珍惜海外留学的机会,捉紧时间,刻苦用功。没想到一见面他就说,你到英国之后千万不要天天蹲图书馆,一定要多走,多看,了解英国社会,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英国社会,不虚此行。正是听了丁先生的话,我从丁先生家出来就直奔长春五商店(现在的百货大楼,当时长春市最好的购物所在),买了一个双肩包,后来到英国之后,几乎每个周末都出去游历,并借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美国,收获当然很大。

我对丁先生的尊敬和爱戴还受到另外一个因素的影响,这就是丁先生的长兄丁则良先生。丁则良先生也是著名历史学家,早年受业于陈寅恪、张荫麟、雷海宗、姚从吾等,对宋史、中国近代史、苏联史、印度史等都有独到见解,才华横溢,学贯中西。读书期间曾被雷海宗推荐给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教授,担任杨振宁的家庭教师,教授《孟子》等,杨振宁先生在《父亲和我》回忆说,丁则良讲授的《孟子》让他获益匪浅,甚至成为他成年之后的人生哲学。丁则良先生大学毕业后先后执教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清华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来到东北人民大学(也就是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担任历史系副主任、主任。 1957年5月赴苏联参加东方学会议,8月初回国后发现自己被划为右派分子,不甘受辱,自沉于北京大学未名湖,时年仅42岁。无疑,这是中国史学界的重大损失,否则我们会看到中国史学界丁氏兄弟并驾齐驱的盛景。 我在吉林大学读书期间,参加了平反后丁则良先生的葬礼。担任吉林大学系主任之后,在梳理历史系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对丁氏兄弟的的身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丁则民先生有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当时逢年过节来丁则民先生家拜会的时候,经常碰到丁先生在吉林大学工作的侄女,更是百感亲切。

丁则民先生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他最大的欣慰或许就是培养出来了今天与会的这样一批优秀的丁门弟子。实际上,丁门弟子不见在美国史领域卓有建树(两个美国史学会会长),而且也在世界史的许多领域,如城市史和移民史等领域独占鳌头;不仅在中国学术界风流天下,而且也在政界和外交界也独领风骚。他们不见是学者,也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思想家和献计者,他们不仅活跃在中国学界和政界的舞台上,而且也驰骋全世界,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在2019年1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的年会上,有三位副会长发表主旨演讲,其中有两位是丁先生的学生,即黄仁伟和袁鹏主旨发言。作为主持人,我深深地为他们的远见卓识所感染,心中也为丁先生感到骄傲!丁先生的一生为人谦和,对弟子既严格要求,又疼爱有加,他本人虽然从来没有大红大紫,但他桃李满天下,弟子各个事业有成,成为中国学界蓬勃向上的有机力量。向丁先生致敬,感谢您对我的关心和教诲,让我人生的旅途中多了一些沉稳,少了许多浮躁。向丁先生的弟子致敬,你们没有辜负丁先生的期望,是中国学界生机勃勃的重要力量。我相信,也期待,今天的聚会将成为丁门弟子事业兴旺发达的新起点!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