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学者专栏

学术通讯

通知公告

学者专栏

纪念专辑 | 李翠云:深切悼念恩师何顺果先生

更新时间  2023-03-18 作者:秘书处

深切悼念恩师何顺果先生

 

李翠云 

内蒙古大学

 
 

我的恩师何顺果先生于2023年3月8日仙逝,享年78岁。我心中的先生至少应该活过百岁,这个年龄离去让人难以接受。这几天沉浸在悲痛中的我,眼前时时浮现出先生的音容笑貌。先生及家人恩惠我的点点滴滴象一帧帧画出现在我的脑海。

 

我最初了解何先生得益于我在内蒙古大学读硕士时的导师王先恒教授。王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他不仅历史学功底深厚,更了不起的是精通15门外语。王教授一直是我仰慕和学习的榜样。我本科外语出身,硕士学习的是历史。毕业后一直在外语系工作。研究生毕业十几年后我萌生了考博的念头。王教授鼓励我报考北京大学,选择何顺果先生为导师。王教授说:何先生是一位真正潜心学问的大学者。他的学术成果丰厚且属上乘之作。如果你受教于他门下,必定受益匪浅。在王教授的指点下我报考了北京大学。不幸第一年我落榜了。第二年我认真准备,考试成绩达到了北京大学的要求,但是考虑到何先生在学界的声望,我又来自民族地区,且已经步入中年,又是女性,我对是否能够被录取心里没有底。这一年年我幸运地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成为何先生的弟子。来到北大后我才得知在众多导师中只有何先生1人一年招了3位博士生。我明白是恩师助我圆了“北大梦”。没有何先生的情愿付出,我的“北大梦”只是梦。北京大学使我全方位得到了提升,用“脱胎换骨”形容都不为过。我变得自信自强。2008年我被遴选为中美富布莱特学者,赴哈佛大学学习研究,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何先生夫妇对学生好,特别是对我这个“老学生”好。2003年步入中年的我,离开校园生活近20年后重新背起书包到北京大学读书。我身上背负的压力很大。一边是付出巨大牺牲的家人(我女儿上初中一年级),一边是北京大学对研究生的高标准严要求。我担心辜负了家人的牺牲和何先生的殷切希望。何先生和师母的关爱减轻了我初入北京大学的不安和压力。

 

何先生对我这个来自大草原的“老学生”格外关照。我来北大报道的第一天就深深感受到这一点。我在报道处见到了等候多时的潘师妹。她和我讲何先生早在几天前就打电话让她在报到处接我。何先生对她说:你的这位师姐来自内蒙,年龄偏大,对北京不熟悉。你要帮她处理报到事宜,协助安排住宿。潘师妹领着我办妥了所有事宜让初入北大的我心中的不安瞬间少了许多。

 

入学不久,何先生夫妇请我在一个特色餐厅吃饭。记得何师母点了满满一桌子菜。这也是我第一次吃叉烧包、叉烧肉这些南方菜品。第一次和导师夫妇用餐我有些紧张,深怕自己的举止不妥出了洋相。或许是看到我的局促不安,何先生不时给我夹菜,师母在给我一一介绍菜品。我记得师母和我说何先生很少给人夹菜,就连他的岳父也没有这种待遇。这顿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每每吃到叉烧包,或者叉烧肉我就不禁想起这顿难忘的午餐。每次到何先生家,师母都热情招待,留下用餐。她多次劝何先生体谅我,不要象要求年轻人那样苛责我。何先生夫妇对我的好让我如沐春风,枯燥的博士生活也没有那么难捱了。

 

何先生对我是很宽容的。每次和他交谈我都有所收获。我想把他的见解记下来。无奈貌似记住的东西没几天就想不起来了,这令我很苦恼。于是我买了一个录音笔,想把先生讲的内容录下来,回去反复学习吸收。后来一根筋的我也就这么做了。何先生每每用微笑容忍了我的这种做法。毕业多年以后,接触了不少事,我才明白我的这种做法是多么的欠妥当呀!

 

何先生学养深厚且学风严谨。我的博士论文从选题、撰写到修改何先生倾尽了全力。一篇好的博士论文选题是关键。约翰·温思罗普是英属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最重要的奠基人。他被美国历史学家誉为 “美利坚第一伟人”和“被遗忘的美国奠基之父”。我拟将温斯罗普研究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在选定这个题目时我有不少困惑,遇到许多难题,迟迟下不了决心。为了确定这个选题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何先生查阅相关资料后,明确告诉我虽然国内对这个人物鲜有研究,但是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选题。在研究中我遇到不少困难,甚至有时想退却。每当这时是何先生帮我指点迷津,让我度过了难关,坚定了我继续研究下去的决心。在论文修改阶段,何先生更是精益求精。结论部分我重写了多次,好在最终结果令人满意。没有先生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点,就没有一篇优秀博士论文的问世。研究结果证明何先生对我选题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这项研究澄清了美国人“使命观”源头这一重大学术问题。论文(38万字)出版后获得了省部级二等奖。何先生在题为《美国人“使命观”的最初表达:约翰·温思罗普〈基督教仁爱的典范〉新解》(参见《美国研究》2009年第2期第151-154页)一文中指出了这项研究的意义。他指出:“根据李翠云的研究,我以为在美国第一个以崇高的语言表达了美国人“使命观”并把它正式写入历史文献的人,就是1630年在“阿贝拉号”(Arbella)上发表了布道词《基督教仁爱的典范》的约翰·温思罗普(1588-1649)。”何先生在《美国历史十五讲》一书中把影响美国立国精神的文献从传统上的两个文献即《五月花公约》和《独立宣言》扩大到三个文献,增加了约翰·温思罗普的布道词《基督教仁爱的典范》一文并做了详细的引用说明(参见何顺果著《美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第60-63页)。我有这样一位导师和领路人何其幸运呀! 

 

 

何先生是严谨的学者,也是浪漫的文人。他喜欢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的作品。他告诉我,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读翦伯赞的历史散文《内蒙访古》,喜欢北朝乐府名歌《敕勒歌》。诗中描写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令他憧憬和向往。何先生及师母对我的关爱或许也有对内蒙古大草原,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情愫吧。最后我想再次感谢何先生和师母。师恩永远留在我心中!

 

愿何先生和师母在天堂安好!

 

敬爱您们的学生李翠云

2023年3月15日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家中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