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动态 > 学术活动

会员简介

学术活动

会员成果

安德烈斯·埃特格斯教授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学

更新时间  2009-11-25 作者:郑启芬(北京大学
     2009年11月9日,前来参加2009年北京论坛的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 ät Berlin)约翰•肯尼迪北美研究院(John F. Kennedy Institute for North American Studies)历史系主任安德烈斯•埃特格斯(Andreas Etges)教授,应邀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发表学术演讲。讲座由我会理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希教授主持。
     11月9日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二十年前的这一天,柏林墙倒塌,东、西德之间长达28年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局面宣告结束,同时也意味着冷战走到了终点。埃特格斯教授的演讲以柏林问题为中心,探讨了战后美德关系的变化与发展。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美、英、法、苏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的最高权力。随着德国战后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深,并最终导致德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柏林问题成为德国问题中最为敏感的热点。双方都想把各自所控制的柏林建成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橱窗,展示各自的优越性。西柏林对于美国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成为美国的“自由世界”之窗,而且它也体现着美国的信心——随时备战、保卫自由世界的信心。西柏林重建顺利,经济逐渐繁荣,越来越多的民主德国居民通过柏林逃往联邦德国,“占领区边界”因此被封锁。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都必须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它们虽发出警告,但最终不得不接受柏林墙的事实。
     1963年6月26日,在西柏林舍恩贝格市政厅前,年轻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演讲中说:“两千年前,最令人骄傲的一句话是:‘我是罗马公民’。今天,在这个自由的世界,最令人骄傲的话是:‘我是柏林人。’”最后那句话,肯尼迪是用德语(Ich bin ein Berliner)说的,这句话体现了60年代美德关系中充满感情色彩的高潮。柏林成为美国自由在欧洲的象征,任何对柏林的敌对行动就等同于对美国的敌对行动,美国将保障西柏林的自由。但美德关系的这一次高潮并没有持续很久,越战的爆发和深入使其逐渐冷却。当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问柏林时,柏林人心目中的美国形象与肯尼迪时代的已大有不同。反对美国越南战争的抗议运动在德国也愈演愈烈,美国在越南的行动越深入,德国政府就越倾向于巴黎,德国人对美国的热情暂告段落。1987年6月12日,柏林举行建城750年纪念庆典。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柏林布兰登堡门前对25000名听众们说:“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如果您真的在寻求和平,如果您真的在寻求苏联和东欧的繁荣昌盛,如果您真的在寻求自由化,那么,到这扇门前来吧。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把这堵墙拆掉吧!”当时,包括里根本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句话会在短短两年之后即成为现实。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发言人君特•沙博夫斯基由于信息掌握不完整,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外界“错误”地发布了打开了柏林墙的讯息。当时他提到了一个政府当天新通过的法案——“今天通过了一项规定,每一个民主德国公民都能够穿过边境出境旅行”;在回答一个意大利记者关于该法案的问题时,沙博夫斯基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这项法案立即生效。”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在民主德国产生了巨大的效应,顷刻之间,就有大批人走向勃兰登堡门和东柏林的另一个边境关卡。边境的官员被弄糊涂了,因为他们并没有接到打开关卡的指令。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关卡,墙的另一边人群也聚集了起来,于是边境的官员们也不得不放弃阻拦。午夜过后不久,第一批东德公民踏上了西德的土地,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欢迎。陌生人相互拥抱,喜极而泣,当晚的情形只能用“疯狂”来形容:“那太疯狂了,简直无法形容,真的。柏林墙没了,柏林墙没了……”仅仅10个月后,1990年10月3日,德国实现了统一。
    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埃特格斯教授以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和精彩的讲解,勾勒出了柏林墙从建立到坍塌的整个历史图景,他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语言博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埃特格斯教授热情地回答了听众的提问。最后,埃特格斯教授还简要介绍了自由大学的北美研究项目,并希望能与中国的美国研究界建立密切的学术联系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