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动态 > 学术活动

会员简介

学术活动

会员成果

美国长岛大学夏亚峰做客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  2015-01-09 作者:美国历史与文化研

美国长岛大学 夏亚峰教授作客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201516日晚,美国长岛大学历史系夏亚峰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为南开大学师生做了题为“近15年美国外交史研究”的主题讲座,介绍了自21世纪以来美国学界对美国外交史的研究状况。讲座由中心主任赵学功教授主持。

夏亚峰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国际冷战史研究的现状。夏教授介绍了“美国外交史”这一概念在美国学界的变化。他说,美国大学已不再用传统的“美国外交史”(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美国对外关系史”(U.S. Foreign Relations)作为课程名称,取而代之的是“美国与世界”(U.S. in the World, U.S. and the World, or U.S./World)。这意味着,虽然美国对外关系史仍然是美国外交史的主要研究方向,但是与以前侧重以美国为中心、研究美国对外国的关系不同,现在对美国外交史的研究视角则更为宽泛,内容也不限于外交史。

紧接着,夏教授全面分析了美国外交史研究的现状及特点。他指出,随着美国历史研究新方法的出现,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社会史研究方法、80-90年代文化史研究方法的兴起和兴盛,外交史研究处于边缘化;但是自21世纪以来,美国的外交史发生了史无前例的转变和复兴。在复兴的同时,美国外交史研究呈现出若干新特点。其一,美国学者侧重于用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作为解释框架,视思想体系(ideology)剖析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源。夏教授以米切尔·H. 汉特 (Michael H. Hunt)的《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外交政策》(Ideology and US. Foreign Policy)一书为例解释了美国三个主要思想体系,即“天顶命运”观、对非白人民族的种族歧视观,和对社会(不是政治)革命的恐惧观。此外,夏教授还以艾米莉罗森堡(Emily S. Rosenberg)和约翰加迪斯(John Gaddis)等学者为例进一步解释了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解释框架。其次,外交研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文化转向”。夏教授指出,种族、性别以及文化与外交的关系是文化转向的三个重要标志。他认为,从文化角度解释美国外交关系,就是把国家看作广义的文化建构的产物,国家间的关系本质则成为一种文化关系。再次,外交史呈现出跨国转向趋势,即将美国放在国际社会中考量。夏教授指出,跨国史(Transnational History)侧重社会、文化和经济领域的跨国现象,强调行为体的非国家特征。在跨国史研究中,学者们的兴趣点在移民、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通信(交通)工具、文化交流、政治和宗教身份,以及其他跨民族国家疆界的活动。但是夏教授特别提醒我们,不能片面强调跨国史研究,要注重方法取舍。最后,民族国家仍是外交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夏教授指出,由于美国政府档案系统且全面,《美国外交关系文件集》作为重要资料仍是美国教学与科研的基础,因此目前美国学者对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仍然是一个主流。部分美国学者提出跨国史研究中要防止“美国性”(Americanness)的丧失,以及“去美国中心”(to decenter the United States)趋势。

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夏教授以丰富翔实的材料,同在座师生分享了美国学者对美国外交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方法,极大的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夏教授还鼓励同学们用英文写作论文和专著,并且在研究中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全新的研究成果。演讲结束后,夏教授还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