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动态 > 学术活动

会员简介

学术活动

会员成果

2016年4月24日王晓德教授在四川大学讲座(补发)

更新时间  2017-01-11 作者:任姝欢

 

王晓德教授讲座:“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几点看法”

2016424日,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晓德老师主讲的“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几点看法”主题讲座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藏学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史工作坊主办,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主持,原祖杰教授、鲍成志副书记、王磊老师、邹薇老师和众多同学到场聆听讲座。

2016年4月24日王晓德教授在四川大学讲座(补发)

讲座伊始,王晓德教授简要回顾了自己从文化角度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心路历程,提及欧洲反美主义和文化的全球“美国化”。讲座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美国外交政策究竟要追求什么目的;美国外交史研究的趋势;加强对美国早期外交史的研究。

第一部分介绍了美国外交政策中浓厚的“理想”色彩,突出美国的特殊使命感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重要地位。维护全人类的“民主、自由、人权”这种具有普适性和利他性色彩的“套语”,并不完全是欺世之谈,而是与美国根深蒂固的“使命”观密不可分。美国认为它在外部世界关系中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享有的特殊使命,承担着拯救全人类的使命,而一些更具功利性的目标和现实考虑,往往要隐藏在容易引起民众共鸣和支持的“套语”之下才更容易达成。

第二部分通过回顾美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指出其研究趋势是全球视野下的新外交史。王教授简要介绍了以塞缪尔·比米斯和德克斯特·珀金斯为代表的美国第一代外交史学家的“国家主义”观点,以及以查尔斯·比尔德为代表的“进步主义”史学家对前者的挑战和质疑。“国家主义”和“进步主义”两个学派对二战后美国外交史学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外交史学界对传统的外交史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其以本国为中心来阐释美国与外国政府之间官方关系的发展,有很大局限性。新外交史具有全球视野,主张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学者应该是国际历史学家,而不只是美国历史学家,而且应该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国际史”取代“外交史”,具有全球视野的新外交史相较而言关注美国对其外部国际环境的反应,以及美国与其外交所施加的对象的互动,为美国外交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部分主要讲了美国早期外交文献奠定了美国外交发展的政治理念,强调相对处于研究空白的美国早期外交史研究大有可为。与中国历史发展相比,美国历史较短,加上殖民地时期也只有400余年的历程,其历史发展具有延续性,很少出现通过极端方式带来社会大变动的情况,政治制度模式不断完善。美国外交史中的杰斐逊主义、杰克逊主义和汉密尔顿主义等重要观点都出于早期时代。可以说早期是美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形成了处理外交事务的基本理念,对后来乃至今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与其重要地位不相匹配的是其研究状况的相对薄弱,因此王教授勉励同学们对这一领域做出探索。 

最后,王教授寄语同学们,研究外交史要有国际视野,要有一定的国际关系理论做基础,并且要对相关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掌握一门甚至数门外语作为研究工具。在回答现场同学的提问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2016年4月24日王晓德教授在四川大学讲座(补发)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