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动态 > 学术活动

会员简介

学术活动

会员成果

讲座纪要|浅谈世界史论文的审稿与投稿注意事项

更新时间  2022-10-31 作者:秘书处

 

浅谈世界史论文的审稿

与投稿注意事项

主讲人简介

 

宋鸥

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史学集刊》编辑部编审、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史。

 

 

2022年10月24日,吉林大学《史学集刊》编辑部编审、国际关系研究所宋鸥教授,受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邀请,通过线上腾讯会议平台,进行了主题为《浅谈世界史论文的审稿与投稿注意事项》的演讲。本次讲座是“则民讲堂”第十三讲,由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高嵩教授主持,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的师生超过三百人次参与了本次线上讲座,人气满满、气氛热烈。

 

 

 

宋鸥教授从学术期刊的分类、世界史论文的审稿标准、投稿注意事项和《史学集刊》采稿范围及来稿要求等四个方面,分享了她从事编辑工作36年所积累的关于世界史论文审稿与论文写作的真知灼见。

 

 

宋鸥教授从学术期刊的分类入手,指出国内学术期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专业期刊、综合期刊、高校学报、党政期刊。

 

专业期刊通常带有很强的学科性。专业期刊是所在学科学术生态的反映,通常也代表了该学科的较高水平。每本专业刊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取向和文章定位。

 

而综合期刊多具有属地特性,每个省至少都有一至几本比较好的综合期刊。整本刊物按照学科分为若干栏目,每个学科相对独立。相比于专业期刊,综合刊物的选题策划是一大亮点。选题策划考虑:时政考量、社会热点和学科视角。宋鸥教授建议师生可主动了解这些刊物的选稿方向。

 

高校学报是由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主办,实际也属于综合性刊物。多依托本校的优长学科,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大学学报具有较高学术水准。

 

党政期刊多由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办。这类刊物更多关注社会科学的应用层面。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等社会治理视角的文章更符合其选题思路。

 

之后,宋鸥教授扼要介绍了目前被学术界接受的主要几个评价体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l,南京大学发布),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发布);并指出,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也出台了一个评价体系——武汉大学RCCSE核心期刊。

 

关于世界史论文的审稿标准,宋鸥教授简明扼要地提出了九个审稿标准:1.选题是否具有较高的学理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否有新意;与刊物的定位和宗旨是否符合;2.摘要是否很好地表达了全文主要学术观点;3.是否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来领引写作;4.论点和论证:论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完备;5.结构和层次是否合理清晰;6.资料是否翔实可靠,是否使用一手文献;7.行文是否流畅,语言表述是否规范;8.格式、体例是否符合学术研究规范,技术方面是否有问题;9.完整性,是否有引言,包括学术史梳理,和恰当的结语。

 

紧接着,宋鸥教授基于上述审稿标准向作者提出六点建议。第一点,从选题来讲,首先,选题应具有较高的学理价值,最好是学理意义与现实意义兼具。其次,要看学术创新度。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力,也是文章刊发的要件。其三,关注选题的问题意识。其四,选题还应与刊物的定位和宗旨相符。

 

就第二点摘要与关键词,宋鸥教授谈到,摘要与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表现在:作为论文的定性信息,是读者对研究成果的独创性做出迅速判断的有效要件;作为论文内容的显著标志和提示,是全文检索的主要依据。她特别强调了摘要和关键词注意事项:摘要表达的是论文的中心思想,也即主要观点,不是交代研究思路。应独立成篇,期刊论文摘要通常约为三百到四百字,不要出现“本文”这一字眼。注意与“提要”的区别。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和主旨的概念性的词或词组。使用名词性词语;数量:期刊论文通常3-5个关键词;不能是泛指类词语,比如“作用”“影响”,而是特指类词语。

 

宋鸥教授继续阐释第三点,研究理论与方法。作者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来展开研究、领引写作。理论有助于解释事件或事实之间的关系;理论可以提供一个框架,从而生成假设或问题陈述。理论还可以指导研究过程、目标和资料搜集。学术研究应建立在方法论基础之上。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方法(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历史比较分析方法、逻辑思辨方法等。

 

而第四点论点和论证,宋鸥教授指出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值得刊发,要看它是否具有扎实、可靠的学术观点。完备的论证取决于合理的文章结构设计、清晰的层次、规范的行文、合乎逻辑的表述。而论点与论证二者相辅相成。

 

第五点,就世界史论文来说,翔实的资料与文献的严谨使用也很重要。宋鸥教授提出文献的数量反映了作者的阅读量,文献的质量反映了作者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价值。而严谨地运用资料在于:一是切忌文献堆砌;二是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一定要查实文献后再使用;三是尽量少使用网络文献,在这里,网络文献不包括数据库和权威研究机构网络发布的文献;四是不随意使用数据,使用权威机构的数据。宋鸥教授还补充道,译著的使用也要谨慎。

 

第六点,论文需符合学术研究规范。形式上要规范,如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引证标注规则等。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反映了作者治学的态度是否严谨。注释规范各种期刊会有不同,需事先了解意向刊物的注释要求。

 

宋鸥教授还介绍了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几种常见格式:MLA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 Style Manual and Guide to Scholarly Publishing); Chicago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APA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宋鸥教授结合工作经验详介绍了投稿需注意的几个事项。她指出,第一项,投稿方式有刊物的邮箱、纸质版本、投稿平台等。目前绝大多数期刊都使用投稿平台。要注意识别虚假信息,最好找到纸本刊物查看有关信息,或直接致电编辑部咨询网上投稿地址。第二项是审稿流程。正常的程序都是三审制:责任编辑初审、编辑部全体讨论、主任复审/同行评议;主编/编委会终审。第三项审稿和发表周期。作者应了解文章刊发流程、知晓并遵循学术出版的周期与规律。通常审稿周期至少为3个月,发文周期是6-12个月。第四项,需正确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第五项是必须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核心要义就是避免学术不端:最严重的学术不端就是抄袭剽窃;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不当署名、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一稿多投;作者剽窃会被列入期刊黑名单。第六项,作者需提供完整的信息:姓名、电话、邮箱、工作单位、职称、研究方向等。也可以自我推介,提供一个两三百字的个人小传,介绍学术背景与成果。第七项,不要海投,尽量有的放矢。每个期刊都有独特的选题要求、发稿方向、学科范畴、用稿风格、篇幅字数、格式体例等。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建议投稿前翻看纸版期刊,充分了解相关刊物的特质,以便有针对性地投稿,有的放矢。很多刊物都刊登有“投稿须知”,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刊物的学术取向和选稿要求,以及技术方面的要求。

 

宋鸥教授在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史学集刊》的用稿原则:公平公正、开放办刊。它刊发文章时坚持“三个并重、两个突出”,即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并重、基础理论研究与热点问题研究并重;突出跨学科研究、突出新思想探索。它力求全面地反映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坚持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史学集刊》兼及与历史学密切相关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

 

《史学集刊》采稿范围刊发不同研究层次(微观、中观、宏观)、史料与理论并重的优秀论文。它尤重实证探索和理论创新,欢迎对史学研究领域内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全面、深入、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同时也欢迎中观和微观视角的研究,提倡新史料的挖掘与采用。

 

至于《史学集刊》的具体来稿要求,来稿字数通常不少于一万字,重大选题可三四万字。文章结构需要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导言(通过介绍某研究领域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引出本研究课题。表明本文作者的立意、写作主旨)。要有简短的学术史梳理(可在文中或注释中简要评析已有研究成果和当前研究状况。)、结语(或事实上的结语段落,总结提升全文)。同时要遵循《史学集刊》注释规范要求。最后,宋鸥教授勉励年轻学人哪怕收到拒信也要屡败屡战,不懈努力会有回报。

 

 

在提问答疑环节,高嵩教授提问《史学集刊》期待的选题有哪些。宋鸥教授列举了:理论现实相结合、关注世界史的重大问题(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人类命运的价值关怀等)、世界史理论和方法的强化(比较视角与互动视角,更大的空间框架等)、中国人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反思西方中心论、提升话语权、加强介入第一手文献的研究、深挖已有研究领域并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如性别史、公众史学、心态史、动物史学、教育史、体育史、科学史等。宋鸥教授与高嵩教授还就观众关心的现实关怀与现时主义、职称是否影响发表等问题提供了解答。湖南师范大学傅新球教授围绕学界关于妇女史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东北师范大学张作成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郭巧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与西北大学等高校的在读博士生踊跃提问。参加讲座的观众都表示受益匪浅。

 

 

本期编辑:东北师范大学团队

编    辑:李帅          责任编辑:张浩娜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I 欢迎转发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