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动态 > 学术活动

会员简介

学术活动

会员成果

讲座纪要|则民讲堂 :美国劳工史研究中的“阶级”概念

更新时间  2023-01-14 作者:秘书处

美国劳工史研究中的“阶级”概念

 

2022年12月11日,应历史文化学院美国研究所邀请,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历史系教授朱莉·格林(Julie Greene)做客“则民讲堂”,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美国劳工史研究中的“阶级”概念》的学术报告。校内外超过100名师生通过线上会议参与了此次英文讲座。讲座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梁茂信教授主持。

 

格林教授的讲座脱胎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一、美国劳工史家如何概念化“阶级”?二、哪些思想或理论塑造了这一领域?三、当下的阶级理论如何帮助我们阐释工人(working people)的历史?多年来,劳工史学家在理解阶级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很少有人将阶级的运行过程理论化。此外,尽管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人认为劳工史仅限于工作和工作场所。基于当下存在的许多问题,格林教授的讲座将在回顾劳工史学史的基础上探寻该领域内的“阶级”理论支撑。本次讲座将分三个环节:一、审视劳工史的演进以及对阶级的概念化;二、介绍新劳工史出现以来的阶级理论家,尤其是社会再生产理论(social reproduction theory)与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的理论成果;三、讨论劳工史领域最近的创新,聚焦于其如何揭示阶级的“概念化”。

 

 

 

一、劳工史学史

格林教授首先对劳工史学史进行梳理,她从英国劳工史学家E. P.汤普森(E. P. Thompson)谈起。汤普森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于1963年出版了其最为著名的作品——《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Class)。 

 

汤普森在该书中自下而上揭示了工人阶级的变迁史,改变了劳工史与社会史的写作模式。汤普森认为,“阶级是作为一种共同经验的结果出现的。”他的“阶级”概念强调工人阶级的主动性、团结和阶级意识。汤普森不认为阶级是独立于历史存在的,他打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将阶级视为关系,而不是结构。在汤普森与阿尔都塞(Althusser) 以及科拉科夫斯基(Kolakowski)的论战中,汤普森变得反对在历史研究中应用理论。通过关注经历和身份认同,汤普森实际上将劳工史限定于去检验“自为的”而不是“自在的”阶级(examining “class-for-itself” not “class-in-itself”), 也就是说,他认为阶级只有在工人有共同利益时才存在。然而,汤普森的观点却引发了更多的问题。例如,那些不认为自己是阶级成员的工人属于工人阶级吗?那些不属于工人,却塑造了对阶级的理解与经历的群体呢?可见,汤普森的观点将历史学家引入了白人男性主导的阶级话语。

 

受汤普森影响,美国劳工史学界也开始强调阶级的团结与阶级意识的重要性,并在汤普森的理论基础上作出一定突破。美国史家戴维·蒙哥马利(David Montgomery)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蒙哥马利通过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揭示了工人阶级权力与主动性的复杂之处,他将工作场所视为产生阶级意识的关键,从而打开了理解过去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在蒙哥马利强调工人在掌控工作过程的能动性的同时,赫伯特·古特曼(Herbert Gutman)开创性地将文化视为阶级意识的一个领域。在他的文集《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作,文化与社会》(Work, Culture, and Society in Industrializing America)中,古特曼展现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本土工人阶级与移民工人阶级的文化源流在抵制资本主义上发挥的作用。

 

除劳工史外,在性别史与种族史领域,学者们也展现出权力关系在塑造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复杂性。琼·斯科特(Joan Scott)在其1988年出版的著作《性别与政治史》(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中指出,性别是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构建,从而将性别与更广泛的权力关系连接起来。塞德里克·罗宾逊(Cedric Robinson)在其1983年的著作《黑色马克思主义》(Black Marxism)中提出了种族资本主义的概念,认为种族剥削与资本积累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加强的过程。

 

在这些突破性学术成果的激励下,历史学家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阶级的历史。爱丽丝·凯斯勒-哈里斯(Alice Kessler-Harris)、埃琳·鲍里斯(Eileen Boris)等学者将性别视角带入家庭的权力繁殖中去;乔·威廉·特罗特(Joe William Trotter)、特拉·亨特(Tera Hunter)等学者探索了种族与阶级间相互缠绕的复杂关系;大卫·罗迪格(David Roediger)、吉姆·巴雷特(Jim Barrett)等学者关注由种族、族裔与性别产生的工人阶级。这些学术成果都在20世纪90年代末前出版,说明历史学家对阶级已经有了更复杂的理解。

 

然而,这些成果并没能对阶级的类别进行重新认识,说明了这些思想的局限性。有学者担心劳工史领域的碎片化;有学者认为这些成果没能完全理解工人和更广泛的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爱丽丝·凯斯勒-哈里斯就曾反思将文化史作为突破汤普森理论桎梏的不足之处,指出这些学者回避了阶级在历史分析中的核心地位。

 

二、后期阶级理论

针对20世纪80-90年代劳工史研究的局限性,格林教授引入了社会再生产理论,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和政治关系对“阶级”这一动态概念的塑造。她以缇萨·巴塔查里亚(Titha Bhattacharya)和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的作品为例,展示了将性别与族裔纳入劳工史叙述的新思路。格林教授认为,阶级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中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关系轮廓相联系并受其影响的动态过程。而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作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社会再生产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如何从种族、性别和阶级压迫中受益。该理论认同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观点——资本主义的关键是劳动力——并指出这种劳动力不仅是在生产场所中产生的,而且是在家庭内部产生的,也就是说劳动力还包括为劳动者贡献自己劳动的人。因此,所有维持生产和再生产的工作对资本主义制度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医院、学校、家庭、图书馆和游乐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身体上的工作外,社会再生产也包括精神和情感上的工作,包括照顾儿童和老人的劳动者,还涉及生殖相关的问题,这就将性别问题置于资本主义问题的中心。

 

 

与巴塔查里亚的观点相似,霍尔也将阶级的范围从经济扩大至文化、政治与社会范畴,他强调,资本主义是通过创造阶级来发展的,而阶级本身又被派系和不断变化的利益所撕裂。因此,阶级团结需要在阶级内部的不同派别间建立联盟,这一团结斗争将具有广泛的社会特征,并受到种族、性别、国籍等因素的影响。以种族为例,当种族成为阶级关系表达的主导力量时,阶级就以种族的形式被体验,在这种形式中,阶级斗争是以种族斗争的形式出现的。

 

三、劳工史的新发展

最后,格林教授介绍了劳工史当下的新发展,即与跨国史、残障史、环境史的交叉研究。

 

格林教授首先对跨国劳工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跨国劳工史主张对劳工进行更为广泛的定义,并关注中心与外沿地区间的关系。例如,美国政府及其资产阶级对边缘地区的统治动态就是跨国劳工史关注的重点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扩张将扮演主要角色,而工人阶级的主体也将包括南半球的有色人种。他们的反殖民与反帝国主义斗争同样与阶级相关。此外,由于跨国史对以往民族国家的边界发起了挑战,这也有助于探讨民族主义对工人阶级内部分裂的影响。该领域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有穆恩-何·晶(Moon-Ho Jung)的《帝国的威胁》(Menace to Empire),该书主要研究反殖民主义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塑造作用;以及谢尔顿·斯特罗姆奎斯特 (Shelton Stromguist)即将出版的关于城市社会主义的全球史著作《占领城市》(Claiming the City)。

 

对残疾人的关注同样是近来劳工史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该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工作场所以外的阶级经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萨拉·罗斯(Sarah Rose)将残疾人研究定义为“探索不同文化、历史时期和个人如何定义、理解和体验身体形态和身体差异”。致残的伤害与疾病是劳工史的核心,它既包括失去一根手指的铁路工人,也可能涉及因矿难受伤的矿工。罗斯超越了这一点,她所关注的是对残疾的反应和认识如何塑造了阶级本身的经验。

 

长期以来,环境史一直在重塑理解美国历史的方法,它对于劳工史的影响同样如此深厚。2006年,冈瑟·佩克(Gunther Peck)呼吁围绕“劳动地理学”——即“自然和劳动之间的空间、物质和文化联系”——来构建劳工史研究,这些联系塑造了对劳动和阶级经验本身的理解。在实际运用中,托马斯·安德鲁(Thomas Andrew)的《为煤杀戮》(Killing for Coal)以采矿业作为探索该问题的场所。史蒂文·贝达的新书《强风与危及工人生命的事物》(Strong Winds and Widow Makers)则以通常被视为自然的敌人的木材工人为研究对象,认为木材工人的阶级意识与他们和自然世界的关系有着深刻联系。

 

 

最后,格林教授对其本次讲演进行总结。格林教授通过阐述劳工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关于阶级和资本主义的观点,勾勒出当前劳工史的研究广度,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格林教授以当今美国工人阶级因地区、性别、种族和民族而严重分化的现状为例,指出权力在社会的每个层面与每个领域中都在发挥作用,塑造着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体验。阶级作为一种流动的权力关系,它随历史时期、环境和地区对不同的人提供各异的体验。而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特定社会形态,也反过来产生了理解和体验阶级的特定方式。通过对资本主义和工人阶级本质的深入思考,劳工史学家将会提出新的问题。

 

梁茂信教授对格林教授的学术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随后,格林教授就与会同学们提出的“阶级”概念如何适用于强制劳动及农场工人群体等问题,给予了详细地回应与解答。持续一个半小时的“则民讲堂”学术报告会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落下帷幕。

 

“则民讲堂”取名于已故著名学者丁则民先生,是历史文化学院美国研究所打造的经典学术活动品牌,自2020年创立以来,先后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迄今为止已举办了二十讲。“则民讲堂”未来将持续致力于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为我校师生展现学界前沿问题和最新研究动态。

 

 
 
 
 
 

本期编辑:东北师范大学团队

责任编辑:杨  洁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