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动态 > 学术活动

会员简介

学术活动

会员成果

会议纪要 |第八届“长三角”美国史论坛——融合与扩展:美国史研究的新取向

更新时间  2025-06-05 作者:秘书处
2025年5月9-11日,由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主办的第八届“长三角”美国史论坛:“融合与扩展:美国史研究的新取向”研讨会在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成功召开。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前来参会。

01论坛开幕
5月10日上午8: 30,本届会议开幕式在江苏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300报告厅正式举行。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刘德州教授主持会议,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娄峥嵘教授与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分别致辞。娄峥嵘教授简要回顾江苏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江苏师范大学优势学科、未来发展前景,并向远道而来的参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李剑鸣教授介绍了“长三角”美国史论坛的发展历程、论坛模式和特征,提出对在中国研究美国史的殷切期望,并向主办本次会议的江苏师范大学表达了谢意。

02主旨演讲  
随后,由复旦大学顾云深教授主持主旨演讲环节。本届论坛沿袭惯例,特别邀请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和南京大学王涛教授做主旨演讲。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做题为《关于全球思想史的一些思考》的学术报告。李宏图教授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全球化转向入手,探讨全球思想史研究形成的动因、全球思想史概念的界定以及全球思想史的研究路径和意义,鼓励人们关注经典思想家及其文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传播,以及现代国际组织对现代社会确立“全球性”和“普遍性”基本原则、价值和规范的作用。
接着,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做题为《世界卫生组织与海洛因的全面列管(1948-1964)》的学术报告。张勇安教授依托多国史档案资料,从跨国史视角探讨国际列管海洛因的历史过程和影响要素,旨在揭示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技术官僚组织”在海洛因的医学知识生产、国际共识的形成和国际政策的议定过程中扮演的特殊角色。
最后,南京大学王涛教授立足当下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浪潮,做《生成式人工智能+世界史研究的有效与有限》的学术报告。王涛教授向与会学者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史料、文本情感分析、数据分析、多语种翻译等方面对历史学者研究工作的益处。他还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具体的运行机制,呼吁历史学者警惕人工智能的“幻觉”问题,同时不要对人工智能技术过于恐慌,应学会与人工智能共存。

03专题论坛

5月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本届论坛分六组进行专题讨论。

 

专题论坛第一组的主题为“制度变革与文化建构”,由上海师范大学蔡萌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李剑鸣教授评议。安徽师范大学讲师林斌做了题为《树立正义或州主权:论美国建国的理念之争》的报告。林老师关注到现有研究在美利坚国家的性质、州在新的国家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等问题的研究付之阙如,他着重分析建国初期不同党派政治家、联邦司法机构和地方议会等在州主权和联邦制下政府权力分配问题上的争论和冲突,阐明争论者对构建美利坚合众国不同国家形态的认知和想象,从州层面阐释美国人对联邦制国家接受和认识的历史过程,进而展现美利坚共和国建立国家认同的曲折复杂。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杨崧愉做了题为《“埃塞克斯帮”与美国早期国家的危机》的报告。杨老师从政治文化史视角分析共和党人制造“埃塞克斯帮”政治话语打压联邦党人的表现,分析共和党人将支持新英格兰地区权益的联邦党人污名化为叛国者、地区分裂主义者的政治用意,指出制造“埃塞克斯帮”反映出早期美国人对新生共和国分裂危机的恐惧,帮助“遏制”了分裂共和国的政治力量,但无助于从根本上弥合共和国内部面临的地区冲突与奴隶制矛盾。福建师范大学郭巧华教授做了题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与进步主义改革新探——以联邦治安权为中心》的报告题目。郭老师在进步主义改革历史语境中考察富勒法院回应进步主义者扩大联邦政府职能以应对工业文明综合症的呼声,细致梳理富勒法院在“钱皮恩诉埃姆斯案”、“麦克雷诉合众国案”的司法审判过程、法理依据及其判决内容,重新评价富勒法院从宽解释国会享有的州际贸易管辖权和征税权的内涵、确立联邦治安权对促进国家权力增长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概述富勒法院长期被学界和政界污名化的原因,从而为学术界盛行已久的分析20世纪以来美国国家权力增长的行政国家叙事模式增添了联邦司法权的新维度。江苏师范大学讲师王娟娟做了题为《重塑文化边界:战后初期美国精英人士对漫画媒介的批评(1948-1953)》的报告。王老师从连环漫画的风格、内容题材和阅读方式方面分析战后蓬勃发展的连环漫画市场对美国文化等级制度的冲击,接着概述美国精英人士批评连环漫画的话语策略,进而分析精英人士建构连环漫画危害既定社会政治秩序危险象征的动机,提出精英人士对连环漫画的批评,不仅因为连环漫画自身有问题,而是精英人士持有的精英阅读理念和维护文化等级秩序、维护美国国际形象等阶级意识,使得他们难以承认和接纳连环漫画的文学艺术价值,从而为连环漫画行业建立审查机制宣传造势。

专题论坛第二组的主题为“身份政治与党派演变”,由南京大学王睿恒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顾云深教授评议。中央党校邵声副教授做了题为《美国革命时期“公民”概念的模糊性与公民身份建构的内在张力》的报告。邵老师通过对美国革命时期“公民”概念重塑与共和国公民身份之间内在张力的问题进行论述,探讨公民概念不清对建国初期公民政治权利和公民身份获得的消极影响。这一遗留问题在19世纪上半叶引发了不同派别、族裔和性别群体人士对公民身份及其管辖权的争论和政治博弈。上海师范大学讲师鲁迪秋做了题为《制造女性公民: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美国建国初期女性公民身份的影响因素》的报告。鲁老师基于生命历程视角分析建国初期美国社会从教育、家庭、美德等方面对女性进行规训,探讨主流社会宣扬理想女性气质、女性美德和社会角色话语将女性限定在私人领域,建构起女性空有公民身份却无法参与公共政治的“失语”和缺席状态。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钊副教授做了题为《纽约州政党政治的极化与第二政党体制在该州的崩溃》的报告。杨老师以当前美国政治极化的棱镜追溯19世纪40—50年代纽约州民主党和辉格党围绕奴隶制问题出现的论争、党内分化、重组和崩溃过程,认为内战前美国政党体制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奴隶制引发的社会政治冲击,最终只能通过内战解决矛盾。中国政法大学胡晓进教授做了题为《晚清驻美公使张荫桓与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交游考》的报告。胡老师依托张荫桓遗留的《三洲日记》并多方互证,对张荫桓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交往进行了考察,指出张荫桓与大法官的交往关注与其相关的排华运动及其司法判决,还深化了他对联邦最高法院的认识,但囿于文化与语言的隔阂,张荫桓对美国司法程序记述存在讹误问题。

专题论坛第三组的主题为“美国环境史”,由上海大学杨长云副教授主持,渤海大学赵辉兵教授评议。惠州学院梁立佳副教授做了题为《资本与边疆: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的太平洋毛皮贸易帝国构建(1810-1813)》的报告。梁老师从全球史视角审视美国商人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太平洋毛皮帝国的设想、阿斯特与人合伙创办太平洋毛皮公司力图构建全球毛皮帝国的兴衰过程,剖析近代美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困境,进而揭示太平洋毛皮公司商业活动的多重历史影响。曲阜师范大学李鸿美副教授做了题为《贝壳制扣业与密西西比河上游水污染治理的缘起(1891-1948)》的报告。李老师从经济与环境互动视角探讨19世纪末至 20世纪上半叶蓬勃发展的贝壳制扣业、淡水贝类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密西西比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运动的源起。西北工业大学刘向阳教授以《数字人文视角下环境史与美国经济大数据跨学科研究的陷阱及其规避探析》为题,以搜集的美国不同环境部门的研究数据为例,概述跨学科研究视域下科学与人文研究融合可能存在以下四种陷阱:存量数据的规模与质量对历史真实性判断的影响;研究者的主观立场、价值取向对数据使用的规范性和客观性的制约;经济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错位倒置可能使发达国家偷换逻辑,构建生态帝国主义;大数据崇拜与豆丁碎片之学的掣肘带来的唯科学主义,以此提醒研究者思考科学与人文不同的属性和学科范式。

专题论坛第四组的主题为“20世纪的帝国、霸权更替与核外交”,由华东师范大学梁志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评议。复旦大学马建标教授做了题为《威尔逊主义的挫败:巴黎和会前后中国联美外交的开展》的报告。马老师以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前夕组建“中国游说团体”开展联美外交活动为切入点,阐述顾维钧代表团及其“中国游说团体”在巴黎和会上围绕山东问题与日本、美国政府及其媒体交涉的活动,在此基础之上评价“中国游说团体”对山东问题悬置和威尔逊主义在美国国内受挫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陈波教授做了题为《科技、商业与政治:核电与美国和平利用原子能政策(1953-1955)》的报告。陈老师依托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等部门档案资料,考察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国内允许民用核能开发的社会因素,阐述电力产业裹挟美国政府制定在海外推广和平开发核能技术的外交政策,展现了战后美国维持核能优势技术霸权地位中的科技、商业与政治间的互动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窦云婷做了题为《控制权之争:“北约核武器储备”计划与美法关系(1957-1961)》的报告。窦老师选取20世纪中叶美国在北约成员国实施“北约核武器储备”,论述美国政府酝酿与出台“北约核武器储备”计划过程,以及美法两国围绕“北约核武器储备”计划进行的谈判与妥协,反映冷战时期北约内部美国主导与法国独立核力量之间权力斗争的历史面相。苏州科技大学讲师彭永福做了题为《帝国遗产、英美协调与迪戈加西亚基地的多重定位(1963-1968)》的报告。彭老师依托英美政府解密档案,聚焦英美政府围绕迪戈加西亚基地交涉的过程以及英国政府的决策细节,并在英国外交部机构变革、殖民遗产处理、英美权力交接等语境中重新解读迪戈加西亚基地修建和定位的国际政治内涵,认为印度洋区域的“权力更迭”应当放在大英帝国遗产处理和新旧帝国霸权博弈的“英美叙事”中加以阐述。

专题论坛第五组的主题为“冷战时期的美国内政与外交”,由复旦大学张杨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马建标教授评议。东北师范大学讲师白玉平做了题为《制造冷战:美国大学与“冷战共识”的塑造(1945-1950)》的报告。白老师依托美国教育办公室记录、教育政策报告等原始档案材料,探讨美国大学在国内“冷战共识”塑造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展现冷战时期美国大学与冷战政治、文化双向互构的动态过程。浙江师范大学赵志辉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刘奕楠以《道奇使命与战后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战略的建构(1948-1950)》为题,梳理美国开启道奇使命之前对日政策的调整,重点论述美国政府与占领当局围绕道奇使命出台和实施的争论过程,在此基础之上评价道奇使命对战后日本经济复兴战略建构和美国远东战略转换的影响。山西省委党校谢华副教授做了题为《第480号公法与冷战背景下美国对1984-1986年非洲饥荒的应对和反思》的报告。谢老师依据美国国会报告、听证会记录等档案资料,考察美国政府出台的480 号公法条款和完善历程,探讨美国480号公法在1984-1986年非洲饥荒事件中的运用,评析美国粮食援助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进而丰富国内学界对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实施的理解。南京大学博士后姚念达做了题为《辐射恐慌及其对美国冷战政策合法性的冲击 ——一个数智史学研究试验》的报告。姚老师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对历史报纸和政府档案中关于辐射尘的报道与讨论进行史料筛选、整理和阅读,证实美国舆论与国内辐射尘恐慌情绪发酵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进而动摇美国“冷战共识”存在的民意基础。

专题论坛第六组的主题为“美国移民、族裔与国家”,由华东师范大学谢国荣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伍斌教授评议。同济大学助理教授王思婕做了题为《德意志帝国对美文化政策中的德裔美国人》的报告。王老师以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德意志帝国的文化外交为切入点, 在德美跨文化交流网络中选取德意志帝国在哈佛大学日耳曼博物馆、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展示德国文化以及拉拢部分德裔美国学者支持的事例,阐明德意志帝国政府难以凭借德裔美国人向美国输出文化的缘由和影响。南京理工大学讲师王少红做了题为《日裔美国公民同盟与战后初期在美日本移民的归化权斗争》的报告。王老师考察日裔美国人争取美国公民权利斗争路径经历从外交、法庭斗争到游说国会立法的变化过程,分析日裔美国公民同盟在1952年推动国会颁布《麦卡伦—华特法案》中的作用,认为该法案为发展日裔美国人公民权和黑人民权运动提供经验支持。江西师范大学讲师黄倩做了题为《后民权时代美国黑人民族主义与黑人身份认同研究》的报告。黄老师阐释后民权时代美国黑人身份认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黑人开始自主从非洲历史和文化遗产中寻根溯源,修改和重塑美国国内黑人种族身份,从而让后民权时代的黑人民族主义运动与种族身份政治面临“去种族化”的考验。华东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张亚琼做了题为《游移与疏离:从“威胁者”到“受害者”的移民称谓转向看美国新闻业的公共性困境》的报告。张老师运用托马斯·费斯特的三重移民身份理论对2016年至2017年美国两大主流新闻媒体对移民身份称谓转向进行分析,探讨主流媒体与特朗普在移民话语方面的博弈,分析移民新闻称谓表征背后的媒体政治,从而更好地理解美国公共话语困境的内核逻辑。

专题论坛体现当下国内美国史研究跨国别和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关注到既有研究所忽视的研究问题与研究视角。各组报告结束后,六位评议人从论文选题、时段划分、文章框架、资料选用、语言组织等角度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并就研究结论的深入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考角度。各组报告人均对评议表示深受启发,并回答了其他与会学者的提问,会场讨论气氛热烈。
 

04研究生论坛

研究生论坛采取圆桌对谈的形式,包括外交史两组,社会史、政治史各一组。

 

外交史一组由安徽师范大学韩家炳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赵志辉教授评议。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尚做了题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公司城镇在拉丁美洲的兴起与发展》的报告。李同学围绕美国公司城镇在拉丁美洲的兴起、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论述,深入分析美国公司城镇对于拉丁美洲的多重影响。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饶硕文做了题为《柔克义与1903年中美商约》的报告。饶同学依据美国外交档案、柔克义文件集等文献资料,细致梳理柔克义在参与中美商约修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突出柔克义基于“不结盟”外交传统和“门户开放”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美国在华利益,丰富学界对近代美国对华政策思想传统和特征的理解。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高昕宇做了题为《情报的“智性”:社会科学如何推动了美国战略情报理念的兴起(1917—1950)》的报告。高同学基于扎实的档案资料探讨情报组织对社会科学界的动员如何推动美国情报理念的兴起,探讨情报的工作模式和认知范式在引入社会科学后产生的改变、创新和重构,进而反思美国情报工作追求“智性”分析的社会科学起源。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沈昕宇做了题为《臣固愚忠——澳美同盟的确立与澳英伙伴关系的强化(1950—1951)》的报告。沈同学通过对澳、英、美三国在亚太和中东问题上的互动进行研究,解读澳大利亚政府这一时期的防务和外交政策,揭示澳大利亚持久依附于英国的原因。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卢原做了题为《冷战中的美日跨国学术合作:以70年代的威斯康星大学——京都大学共同研究项目为例》的报告。卢同学选取1973年开启的威斯康星大学—京都大学土地制度共同研究项目为个案研究,探讨美国和日本高校学者开展国际学术合作活动的背景、研究内容及其意义,为 20世纪 70年代美日关系研究开拓新视角。

外交史二组由江苏师范大学颜廷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梁志教授评议。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梓康做了题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全球战略矿产的竞购政策—以印度独居石和绿柱石为例的研究》的报告。王同学以二战后初期美印战略矿产谈判案例为中心,系统梳理美国战略矿产竞购运动的全过程,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因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为理解美国大战略以及关键矿产并购在大国竞争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参考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方创做了题为《尼克松政府与美国反恐政策的缘起》的报告。方同学通过爬梳美国反恐政策缘起的历史脉络,剖析美国尼克松政府制定反恐政策的决策动机,在此基础之上评析尼克松政府反恐政策与美国外交战略之间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哲一做了题为《博弈与共识:冷战时期的美苏航天医学合作——以<外层空间合作协议>为线索》的报告。王同学以美国与苏联从1972年到1982年间签订和续签《外层空间合作协议》为线索,探讨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在航天医学领域密切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有助于全面理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博弈与共识并存的历史。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龙顺做了题为《“最好的糟糕选择”:伊朗人质危机中卡特政府的营救决策》的报告。龙同学依托美国外交档案和决策者回忆录等档案资料对卡特政府在伊朗人质危机中营救计划制定和调整的经过进行回顾,重点探讨卡特政府营救决策转变的国际因素,分析卡特营救行动失败对里根政府调整中东战略、重新开启军备竞赛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赵澄宇做了题为《对抗与妥协:核冻结运动与里根政府的应对》的报告。赵同学关注通过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发起的核冻结运动在地方和国家层面向里根政府施加舆论压力,迫使里根政府成立核军控信息小组、发起“防冻”宣传活动、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和重启对苏军控谈判予以应对,反映里根时期公众舆论与美国外交政策的互动关系,丰富学界对这一时期美国核军控政策转向的研究。

社会史组由上海师范大学讲师鲁迪秋主持,中国政法大学胡晓进教授评议。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张静薇做了题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西部华人中医与白人女性的医疗互动研究》的报告。张同学探析了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排华浪潮兴起的历史情境中,华人中医和白人女性何以能够突破种族与性别壁垒建立密切联系的问题,丰富国内外学界对在美华人中医的文化调适能力和医疗实践的认识。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杨洁做了题为《进步主义时期芝加哥的“白奴贸易”话语建构与反卖淫改革》的报告。杨同学立足进步主义时期排外主义的历史语境,追溯芝加哥市“白奴”话语的生成过程, 分析芝加哥市“白奴贸易”的形成原因,进而从社会、市政、联邦三个层面探讨芝加哥反卖淫改革的成效与局限,丰富国内学界对进步主义时期美国社会史的研究。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文皓做了题为《开源节流:20世纪初费城市政供水改革》的报告。文同学围绕20世纪初费城供水改革展开研究,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分析费城供水系统的阶段性革新过程,展现城市化过程中供水工程建设与城市政治、公共卫生之间的复杂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康旭与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杨旭合作的报告题目为《重建黑人的文化自信——卡特·G.伍德森与非洲史研究》。两位同学立足伍德森个人传记、著作、报刊等材料,分析他对非洲文明史书写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革新,在此基础上对伍德森为非洲文明史研究做出的贡献与不足进行评价。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丁裕莹做了题为《从车到房: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活动房屋的建设研究》的报告。丁同学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活动房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活动房屋在20世纪70年代从边缘群体选择转变为被联邦政府认可的主流住房形式的原因。

政治史组由扬州大学李丹副教授主持,福建师范大学郭巧华教授评议。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罗梓月做了题为《科学实践与国家权能:美国“南海”探险计划的提出与论证(1827-1838)》的报告。罗同学探讨19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和政治各界论证联邦政府资助“南海”探险计划合理性的话语转换、探险队的筹备以及探险目标的设定过程,揭示美国早期科学发展的愿景与有限的国家权能之间存在矛盾。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徐言做了题为《重构知识与政治的关系: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建立及其早期发展(1835-1855)》的报告。徐同学从政治文化史视角出发,围绕史密森学会建立和图书馆废立过程中的一系列的讨论,展现在19世纪美国政治文化转型过程中,新知识观的出现对知识与政治关系的重构。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徐珂浩做了题为《大坝霸权的建立:美国垦务局的国际流域开发与水利技术全球网络的形成》的报告。徐同学立足于冷战环境史和技术知识史交叉视角,梳理美国垦务局对水利技术全球网络的塑造和垦务局冷战期间的国际流域开发,探讨美国以大坝为基础的霸权扩张路径,力图呈现垦务局大坝工程建设与冷战地缘政治之间的交互关系。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罗浩做了题为《族裔认同、身份政治与学术研究:奇卡诺运动的三重面相》的报告。罗同学以奇卡诺运动为切入点,梳理二战后墨裔美国公民社区的代际嬗变,论述奇卡诺认同的建构历程及其引发的代际争论,探讨族裔认同对于奇卡诺一代开展族裔权力运动与研究项目的影响力,建构起卡奇诺运动中的族裔认同、身份政治与学术研究的三重面相。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胡平真做了题为《战争记忆与政治动员:美国战俘家属联盟的冷战遗产 (1969–2000)》的报告。胡同学论述美国战俘家属联盟将战俘/失踪人员问题政治化的表现,提出战俘家属联盟使用的叙事话语成为国内右翼势力政治动员的有力工具,不仅使美国社会政治两极化趋势加深,还对美国自越战以来有关战俘的战争记忆进行形塑。

各组汇报结束后,评议老师对参会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价值、材料运用、论述逻辑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并从内容详略、逻辑框架、语言规范等角度提出修改意见,还表达对研究生未来学习之路的衷心祝愿。经过各小组主持人和评议人的商定,提交“长三角”美国史论坛运行小组专家学者审议,本次研究生论坛共有沈昕宇(武汉大学博士生)、赵澄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杨洁(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胡平真(北京大学博士生)四位同学获得最佳论文奖,高昕宇(北京大学博士生)、李尚(厦门大学博士生)等十七名同学获得论文优秀奖。
 

05闭幕式暨颁奖仪式
5月11日上午11点30分,论坛闭幕式暨“长三角”美国史论坛研究生最佳论文奖、优秀论文奖(第二届)颁奖仪式开始。复旦大学张杨教授主持闭幕式并宣读本次研究生论坛论文获奖名单,之后由顾云深教授、谢国荣教授、张勇安教授、赵志辉教授共同为获奖同学颁发获奖证书与礼品并合影留念
 

文稿提供:曹雨桐、王娟娟

编    辑:张晓云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孟庆龙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