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动态 > 会员成果

会员简介

学术活动

会员成果

会员成果 | 王一哲:评《不可抗拒的帝国》

更新时间  2021-02-10 作者:王一哲

王一哲:《不可抗拒的帝国》 


来源:《全球史评论》2020年第十八辑

作者:王一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本号第979篇推文·

BOOK

Victoria de Grazia,

Irresistible Empire: America’s Advance through 20th-Century Europ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维多利亚·格拉齐亚(Victoria de Grazia2005年的著作 《不可抗拒的帝国:美国在20世纪欧洲的扩展》(以下简称《不可抗拒的帝国》)从国际史和文化史进路透视20世纪的美欧关系,深度解读了美国文化对欧洲造成的影响,反思了美国20世纪消费文化在全球(特别是在西欧)扩张的优势和不足。本书视角新颖、文笔卓著,是近年来研究20世纪美欧关系史的一部值得关注的著作。

一、什么是"不可抗拒的帝国"

格拉齐亚在本书中想要探讨的实质性问题是:美国在20世纪为何能对欧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她的核心观点是:美国在20世纪之所以成长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不仅因其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硬实力),更重要的是美国文化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软实力)。她认为,与欧洲军国主义的领土扩张相反,美国致力于和平征服世界。美国通过向欧洲输出大众消费品、品牌营销术和商品广告,彻底改变了欧洲人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摧毁了欧洲古老的封建文明,促进了欧洲人对美国消费资本主义的接受和认同。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美国如何使用消费文化这种强大的力量来推动其他地方的消费民主;美国如何利用消费文化来发展全球一致性。

那么,作为一个不可抗拒的帝国,美国为何能具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呢?欧洲国家又为何无力抵抗美国的文化影响呢? 格拉齐亚主要提出了五点解释。首先,美国倡导以古典自由主义为中心原则的自由贸易。美国人从一开始就认为其他国家对于它们的公共空间只拥有有限的主权,因此,美国开展对外贸易并不算入侵行为,对外输出文化具有正当性。其次,美国的消费主义具有联动效应。对外商品输出不单单是一种经济扩张,还连带着输出美国民主理念的任务。比如美国的市民社会、市民精神就随着美国商业活动在欧洲影响力逐渐增加而广泛传播。书中第一章关于国际扶轮社(Rotary International)在德国设立分部就是例证。第三,美国的消费资本主义并不高度依赖于官僚机制的运转。这种以经济行为体自身利益为导向的商业模式较少地受到政府的干预,高度自由的商业文化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自由市场的活力。第四,美国的消费主义支持消费平等,这是打击欧洲贵族阶级社会的有力武器。最后,美国声称自己向外投射软实力是以和平为目的的,但实际上软实力的输出也依赖于硬实力作为保障,这一点在冷战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本书各章的分析中,作者强调美国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根源在于国内民主商业文化的独特性(内因)。在谈及美国消费文化的普及性时,作者着重分析了美国形成消费者革命的独特原因,即美国没有贵族制的传统遗产;移民的消费行为具有独特的民族特性;商业文化自由程度高。但同时,她也关注到了欧洲商业文化发展(外因)对美国市场帝国产生的重要影响。作者通过将美国消费文化的发展过程放在更大的欧洲背景下加以考察,展现出欧洲与美国商业发展的不同内在动力。例如,在分析市场帝国尚未形成之时,她关注到了欧洲文化对美国的巨大吸引力,而欧洲对美国文化大加贬抑的情况。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电影和德国电影正在经历电影工业的民族化进程,欧洲电影大国凭借自身电影技术发展的领先优势,大肆设置贸易壁垒,给好莱坞电影争夺海外市场造成了巨大障碍。同时,法国电影界也对美国商业电影大加批判。另一边,纳粹德国时期的乌发电影制片厂举全国之力拍摄了大量制作精良的爱国主义宣教片,给美国本土市场也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在电影国家化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欧洲国家电影体制无疑成为美国好莱坞成长的重要刺激因素。

最后,她强调关注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跨大西洋两岸的互动不仅促使美国的消费文化走进欧洲,影响欧洲,还催生了不满,制造了决裂。欧洲的反美情绪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渐为激烈。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左翼人士对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他们认为,美国已经不再拥有足够的技术优势去垄断生产或消费领域中的创新了。推销术变成了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好战成性的帝国政治的可怕装饰品。对美国消费文化的反思也常放置在反全球化浪潮之下来加以讨论。在结语部分,作者关注到和快餐文化相对立而出现的慢食运动 slow food movement)。这一运动引人注目,它把麦当劳描绘成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的始作俑者,或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掠夺的象征。全球化浪潮下,快餐渐渐成了缺乏特色的同质化产品,它是缺少生活品质和缺乏营养的;而相反,慢食运动推崇自然的农产品,将餐食体面和获取营养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二、美国是一个帝国吗?

格拉齐亚关于市场帝国market empire)的研究实际上关联的是全球史或跨国史中的帝国研究。她对帝国问题的研究源于“9·11”之后美国学界对美国是否是一个帝国问题的重新关注。在本书中,格拉齐亚所指的市场帝国是一个以大商场面目崛起的大帝国the rise of a great imperium with the outlook of a great emporium)。关于美国是否是帝国的问题一直是美国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哈佛历史系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巨人》一书中大胆直言美国是一个帝国,而且从来就是一个帝国。但更多的学者更倾向于用非正式的帝国informal empire)来指称不同于传统欧洲帝国的美国。这样做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历史和美国研究领域长期以来盛行着美国例外论的神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冷战的话语下,帝国这个概念常常与苏联帝国,或者邪恶帝国等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带有一种负面的含意。还有的学者细化帝国的概念,认为对欧洲来说,美国是一个被邀请的帝国empire by invitation)、被一致同意的帝国empire by consensus)或娱乐的帝国empire of fun)。因为按照狭义的帝国的概念来讲,真正的帝国将对一个社会组织进行直接垄断和控制,并用武力确保实行。对司法行政及其定义进行直接垄断和控制。意味着对所卖所买的物品,贸易条款以及贸易许可等进行控制。而美国显然不适合这一定义,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著名的美国外交史学家迈克尔·韩德(Michael H. Hunt)认为,《不可抗拒的帝国》一书对于帝国和革命的问题也具有突破性理解。比起传统帝国那令人瞩目的疆域范围,市场帝国并不具有内部一致性,相反,它的组成要素更为多样——它具有抑制主权的能力、灌输了一种关于公民社会的新观念,并以牺牲宏伟的民族主义事业为代价来推动民主的消费形式。

作者用市场帝国一词来重新思考美国在20世纪的欧洲所施加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着力强调美国在欧洲是依靠和平手段而非武力手段来维系自由市场,促使贸易商品向欧洲的流动,特别关注了美国一系列社会发明social inventions)。作者认为,这些社会发明主要指的是和消费相关的标准和规则。它们都是美国消费文化的关键载体,每一个都提供了市场帝国在欧洲社会中扩展的不同的衡量准则。例如好莱坞的明星体系,一流的商标品牌、现代广告和连锁超市等等,其他的还包括服务理念、生活水准、消费者公民(consumer citizen)等。这些社会发明由美国传播到欧洲各国,由于受到当地具体环境的影响,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形,最后这些经过改造后的社会发明便成为了在欧洲扩大消费者群体的重要武器。

格拉齐亚从美国消费文化的角度来解释美国成长为世界性大国的原因,分析美国和欧洲之间的文化关系,深刻阐释了美国崛起后其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进一步反思了消费文化输出和美国权力之间的关系。她观察到美国经济扩张与文化扩张之间的密切联系,观察到20世纪经历了从欧洲到美国的权力中心转移,欧洲人对美国消费文化的复杂心态,以及全球性消费群体从男性到女性的重大转变。在她的分析中,市场帝国的形成不仅有国内经济和文化根源,也有国际局势变化的原因。格拉齐亚认为,虽然市场帝国主要的发展路线早在一战时期就清晰可见,并且在二战之前一直都在曲折发展,但它却是从冷战开始的时候才开始体现自己的优势的。从1948年马歇尔计划开始,美国一方面通过把西欧与他自己的消费者民主概念捆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通过展开颠覆苏联阵营国家社会主义的斗争,市场帝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冷战中美国对欧洲所实行的马歇尔计划不仅是一个经济援助计划,也是文化输出计划。比如,大量好莱坞电影利用对应基金counterpart funds)的政策优势畅通无阻地进入到欧洲市场。如果没有冷战美苏对立,美国的消费文化特性也不会如此凸显出来。哥廷根大学历史系教授哈特穆特·贝格霍夫(Hartmut Berghoff)评论认为,美国模式在20世纪面临着与三种欧洲模式的斗争。首先是旧资产阶级的消费文化(欧洲封建文化),其次是克服民族社会主义(纳粹德国文化);最后是苏维埃政权的指令性消费。而冷战的对抗不仅是两个阵营之间军事实力的对抗,也是一场人心之争。只有能提供给国民更好的生活标准的一方才更能取得人心。

三、本书的价值与不足

格拉齐亚作为一名意大利裔美国历史女性学者长期关注欧洲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性别问题、家庭政治、商业变革等问题。她此前出版的两本著作《同意的文化:法西斯意大利的大众休闲组织》( The Culture of Consent: Mass Organization of Leisure in Fascist Italy )和《法西斯主义是怎样统治女性的:意大利,1920-1945》( How Fascism Ruled Women: Italy, 1920-1945 )就是文化和性别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到了《不可抗拒的帝国》,她开始尝试用跨国史和文化史的方法研究美国对外关系史,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叙事框架,通过个人、公司和社团等非政府行为体来研究美国社会发明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的克里斯托弗·恩迪(Christopher Endy)评论本书认为,本书运用了美国方面、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方面的材料,是利用多国档案来研究跨国史的一次尝试,这称得上是一部关于消费主义的国际史

同为研究美国大众消费主义的女性历史学者、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历史系教授克里斯汀·霍根森(Kristin Hoganson)也对本书所采用的跨国史研究方法大加赞赏。她认为,格拉齐亚没有采取传统意义上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研究视角,而是着重分析消费实践,这是研究大众消费主义问题方法上的创新。这本书比起关注消费者更关注消费制度其中关于生活和零售实践标准的争论比其对购物、饮食和烟草等的争论更为突出尽管许多关于欧洲和其他地区美国化的论著已经出版,但它们大多强调大众文化,格拉齐亚则强调的是商业实践,如分销、品牌和广告。甚至她在关于电影的一章也集中在电影制作体系而不是电影内容的分析或观众的反应上 韩德也指出,这项研究提升了对消费主义问题的总体研究水平。它超越了一系列针对特定国家(country-specific)的研究,同时在解释的连贯性和全面性方面,它完善了现有关于欧洲美国化的一般研究方法。此外,霍根森也认为,研究大众消费主义关注公司的力量,而非政府的角色是合适的,而且是必要的。与研究促进型国家、货币政策、军事占领、马歇尔计划等相关的著作不同,格拉齐亚注重研究公司和个人在跨大西洋两岸的活动。这一点符合美国商业资本运行的基本特性。虽然那些对政策感兴趣的学者可能会得出如下的结论,她是把婴儿(美国政府)和洗澡水(大众文化研究)一起倒掉了(throw the proverbial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但格拉齐亚却重新注满了浴缸(refilling the tub),她对美国商业制度和理念方面的分析相当出色。

本书在写作手法上也值得学者们借鉴学习。书中每一个案列研究都引人入胜,在论述过程中,作者不仅仅是对机构制度史的简单梳理,而是通过丰满生动的人物的所思所想和行为活动串联起整个叙事,全篇妙语连珠,论述精妙,是一本兼具学术和文学性的上乘之作。

尽管本书研究具有众多创新之处,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作者每一章围绕着一个专题集中论述美国市场帝国的形成过程,但在论述中,作者似乎较为忽视欧洲面对美国文化的大肆进军时依然保留自身独特性的特点,也就是欧洲的非美国化面向。实际上,欧洲人对美国文化的态度是复杂和多变的。这其中为什么有的美国规则在一些领域占据优势却在另一些领域失败,这个问题值得学者进一步探讨。有学者评论道即使在1945年之后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达到顶峰之时,西欧人也存在明显非美国性的一面。尽管在结语部分,作者提到了市场帝国的衰落问题。她以慢食运动的出现引出了全球化浪潮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但显然,对这一问题的论述还不够充分。此外,全书关于1945年之后的内容所占篇幅略少一些,大部分内容主要关注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时期的欧洲美国化现象,篇幅上若有所平衡会更好。

无论如何,本书都是研究美欧文化关系的学者绕不开的经典著作。格拉齐亚为研究者如何用跨国史视角研究美国对外关系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篇幅所限,注释从略,感谢作者授权推送。

 辑:马雨聪 责任编辑:杜华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